周四清晨,多伦多警察局 的警官们聚集在一起,悼念Bingo,这位K9警犬在怡陶碧谷执行任务时被杀。据报道,周二晚上8点左右,警方前往Dixon Road靠近Kipling Avenue 的一栋公寓楼,试图找到一名涉嫌谋杀的44岁男子,这只两岁的德国牧羊犬被嫌疑人枪杀。省长福特对警犬去世感到非常难过,向警犬的多伦多警察家人表示哀悼。 图源:多伦多警察局
安省一位母亲表示,本月初,她和九岁的女儿因特斯拉电池故障被锁在车里。当时高温,车内瞬间闷热异常,女儿惊恐万分,所幸危及关头她找到了手动打开车门的开关。 图源:CTV 家住安省伯灵顿的Raeshu Singh说:我丈夫无法从外面打开车门,车内控制屏幕完全关闭,我也无法从车内打开车门、窗户或者任何东西。 那天是加拿大国庆日,Singh和她的女儿Jesslene坐进她的2018年特斯拉Model 3,关上车门后,汽车突然失去了所有动力。 当时室外温度达到摄氏35度,车内开始变得非常热,她的女儿开始感到恐慌。 Singh说:她当时想,车门打不开了,车窗也打不开了,我们怎么才能从这辆车里出来呢? Singh说,她最终记起了电池耗尽时手动打开车门的方法,即通过拉起位于窗户控制器下方的手动紧急释放装置。 图源:CTV Singh说由于女儿当时非常恐慌,她一下子乱了方寸,花了几分钟才想起这个紧急释放装置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在考虑下一辆车购买时选择电动车,但随着电动车的使用时间增长,电池必须更换。如果不更换电池,可能会被困在车内。 大多数电动汽车配备两个电池,一个大电池用于行驶,另一个类似于传统汽车引擎盖下的12伏电池,用于驱动收音机、电动窗户和车门锁等设备。 图源:CTV 2022年5月,Jamil Jutha在温哥华驾驶他的特斯拉2021款Model Y时,车突然关机,失去了所有动力。当车内开始充满烟雾时,他并不知道紧急开启装置的存在,不得不砸烂窗户才能逃生,最后车最终起火燃烧。 通常情况下,要打开特斯拉的车门,你只需按下一个按钮,但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紧急机械开启装置位于窗户控制器下方。在温哥华特斯拉起火事件之后,消费者报告发布了一个警告,指出车有手动车门开启装置。 图源:tesla 雪佛兰Corvette、福特Mustang Mach-e和雷克萨斯NX等车型也都配备了类似的装置,根据消费者报告,你的车可能也有这样的装置。 CTV新闻曾试图联系特斯拉,但未得到回复。 Electric Vehicle Society的Tim Burrows表示,作为电动汽车的车主,买车后都需要先查看车主手册。 他说:所有这些车都有机械方式可以打开被电力操作的锁。这些装置并不总是一目了然,通常藏在一些容易触及的地方,但你必须知道它们在哪里。 Singh说,经历了她家的这个事件后,她希望警告其他人,在电池耗尽前更换12伏电池,并告知所有家庭成员紧急开启装置的位置。 她说:如果车里有婴儿或幼儿独自在车内,情况可能会更糟。 如果你的车配备了电动车门锁,现在是一个好机会,赶快查看一下如果你的车失去动力时如何打开车门。 关联投票 你买新车后有没有先查看车主手册? 相关文章 有 从来没有看过 有用到时才查看 参与投票查看结果 参与人数:333 位 | 投票开始:2023-07-27…
电信巨头Rogers周四表示,受周三断网影响的大多数Rogers客户已经恢复了服务。 Rogers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说,工作人员彻夜工作,修复了万锦Hwy7上被车辆损坏的光纤线路。该公司表示,修复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纤维拼接工作,“需要将单个纤维链连接在一起”。 “光纤电缆以及这些电缆中的数十或数百根独立的玻璃线是所有现代电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网络将家庭和企业连接到互联网,并传输数据、视频和语音服务。” Rogers周三表示,士嘉堡、万锦、Barrie和Stouffville的大约6万名客户受到断网影响,后来数字修正为3万。周四早上,Barrie约有5000名顾客仍然没有服务。Rogers发言人说:“我们真诚地向受影响的客户道歉。” 图源:Twitter
据美媒当地时间27日报道,美国官员透露,总统拜登同意与国际刑事法院(ICC)合作,共同调查俄罗斯 “在乌克兰犯有战争罪”的证据,目前已下令美国相关机构与ICC共享证据。 知情人士表示,这是美国政府进行了几个月的内部辩论后才做出的决定。五角大楼对此一直持抵制态度,认为与ICC合作可能会为“政治化起诉美国海外驻军”开辟道路。 由于美国并非ICC成员国,拜登这一决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美国首次和ICC分享信息和证据。 据报道,美国通过情报收集机制等渠道,取得了相关证据。不过,美国分享的信息内容将最终取决于ICC检察官对调查的要求。 这一消息最早由《纽约时报》报道,据称,拜登政府已经于一天前向国会议员下达通知。但白宫拒绝透露与ICC合作的具体细节。
“痴迷计算机、非常聪明,害羞但调皮,威胁程度不确定”——《纽约时报》这样形容曾被誉为“世界头号黑客”的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在20世纪90年代,他因多次入侵FBI(联邦调查局)的“中央电脑系统”等而被逮捕三次,被誉为FBI的“头号通缉”网络罪犯之一。刑满释放的米特尼克在2000年改邪归正,成为了一名白帽黑客与备受欢迎的全球公共演讲人和作家,并成功创办了米特尼克安全咨询公司。他曾声称自己可以在3分钟内窃取任何人的信息,许多人评价他的才华“前无古人”。7月16日,米特尼克去世,享年59岁。 屡次入狱 “如果说谁的故事像小说一样精彩,那一定当属凯文.米特尼克。”BBC写道。米特尼克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范努伊斯,成长于洛杉矶,是家中独生子。从小他就才华横溢、不安分、喜欢恶作剧和反抗权威,尤其热爱表演魔术,因为从中他发现了愚弄人们的乐趣。 米特尼克与计算机的不解之缘源于无线电流行那年。年仅13岁的他,凭借社区“小学生俱乐部”里唯一的一台电脑,逐渐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在入侵了其他学校的网络后,米特尼克被学校劝退。15岁,米特尼克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就毫不费力地侵入“北美空中防护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机。16岁,他用遥控方式控制了数字中央控制台的转换器,黑进了电话公司的电脑;后又破解了太平洋电信公司的密码,在付费电话系统中修改了上万美国家庭的电话号码,还能免费打国际长途电话。 米特尼克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屡次成功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FBI的中央电脑系统并成功破译。当然,年级尚小、技术略显不成熟的米特尼克马上被FBI反追踪,将他逮捕并监禁了3个月。出来后,米特尼克又接连入侵了美国5家大公司的网络,并造成了巨额损失。1988年,米特尼克因非法入侵他人系统再次被判入狱1年,并禁止从事电脑网络相关的工作。 米特尼克仍然没有停止犯罪的脚步。出狱后,他侵入太平洋贝尔公司语音信箱计算机,非法获取约2万个信用卡号码,其中还包括许多硅谷大亨。他还窃取用于维护无线呼叫隐私和处理计费信息的软件,对不少公司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FBI对米特尼克发出逮捕令,但他却在千钧一发之际潜逃,正式成为一名国际逃犯。 即使在逃亡期间,米特尼克仍然未经授权入侵了数十个计算机网络。1993年,他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电话系统,让FBI无法定位他的位置。还有一次,米特尼克使用无线电扫描仪和计算机软件发现FBI正前往他的住所,于是他赶紧逃离了公寓并留下了一盒甜甜圈作为挑衅。 1994年的圣诞节,米特尼克窃取了“美国最出色的电脑安全专家”下村勉(Tsutomu Shimomura)的电子邮件,并公开嘲笑他。得知此事的下村勉立刻结束了越野滑雪之旅,并告诉FBI自己愿意协助他们找到米特尼克。他使用自己设计的重建用户计算机会话的软件以及手机扫描设备,最终在1995年发现了米特尼克的行踪并将其逮捕。这时的米特尼克已经成为美国计算机犯罪的头号通缉犯。 同年,美国联邦法院以计算机和电信欺诈等25条罪名起诉米特尼克,警察还在他的身上搜出了多个手机和虚假身份证明。1998年,米特尼克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出狱后的3年内也不得使用计算机、手机等任何数码产品。 “只是为了有趣” 米特尼克的犯罪活动、逮捕和审判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都引起了争议,他的支持者认为法院的判决过重,而且对他的许多指控并不是基于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纽约时报》写道:“米特尼克被捕时,计算机时代还刚刚起步,Windows95还尚未发布。米特尼克事件引发了一场令人不安的国际对话,不仅涉及黑客行为,还涉及互联网本身。因此就这起事件造成的国际影响力来说,针对米特尼克的判决并不重。”另外许多人也一直好奇:米特尼克实行了那么多黑客活动,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米特尼克曾在出狱后发表了一份“自我辩护声明”,表示“我的罪行是简单的侵入罪,我的案例是一个好奇心的案例”。对于米特尼克来说,入侵网络似乎只是为了得到一种满足感。“任何喜欢下棋的人都知道,打败对手就足够了,”米特尼克在2011年的回忆录《骇客人生》(Ghost in the Wires)中说道,“你不必用掠夺他的王国或夺取他的资产来证明价值”。 2000年1月,米特尼克出狱后走上了改邪归正的道路。他成为了一名付费安全顾问、公共演说家和作家,为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安全咨询和社会工程课程。此外他还成立了米特尼克安全咨询公司(Mitnick Security Consulting LLC),并且是KnowBe4的股东之一。KnowBe4是全球最大的集成式平台,集安全意识培训与模拟网络钓鱼攻击于一体,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网络安全培训。 也许有人会问:米特尼克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互联网上的名人,部分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坏的人,黑客界也有人认为他是半神。调查米特尼克的前联邦计算机犯罪检察官马克·拉什(Mark Rasch)曾与米特尼克在同一网络安全小组里工作,并陪同他去医院看病。他表示米特尼克承认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但“现在网络上有真正的坏人、真正的邪恶人、真正的危险分子,我不会把凯文·米特尼克归入这一类”。
据台湾中天新闻网报道,关于日本前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与其前夫台湾前乒乓球运动员江宏杰的纠纷,福原爱27日通过她的律师发表声明,反驳江宏杰当天在记者会上的主张。 据《体育日本》27日报道,江宏杰当天在日本举行记者会,称“今年7月20日,我收到了日本法院的判决结果,内容为命令福原爱将儿子交给我”。其律师警告,如果福原爱拒绝将孩子交给江宏杰,则会“考虑以犯有未成年诱拐罪为由将福原爱告上法庭”。 中天新闻网称,福原爱在台湾的代理律师发布5点声明,提及日本法院的裁决只是“暂时处分”,并非最后判决;而福原爱带儿子回日本后,孩子曾明确表达意愿,且也让孩子与江宏杰视频通话;福原爱的日本代理律师,一直都有与对方律师联络,相关案件也都交由律师,强调江宏杰记者会所言并非事实。 报道称,福原爱方还指责江宏杰将孩子推到媒体第一线,严重违反法律,认为对方在制造冲突,甚至是在刻意撕裂家庭关系,“是家庭暴力”;最后表示离婚背后有许多原因,基于保护江宏杰在荧幕中的良好形象,所以没有进行正面攻击,敦促江宏杰成熟面对离婚,台湾法官也说要尊重孩子意愿,喊话江宏杰:“不要将孩子推到荧幕前霸凌孩子母亲”。
近日,在意大利议会众议院通过的一项新法案中,前往海外进行代孕的行为将被定为犯罪,不过该法案仅针对意大利公民。 据英国《卫报》7月26日报道,意大利议会众议院以166票支持和10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该法案将意大利公民出国代孕定为犯罪行为。违反该法案的意大利公民可能面临最高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99万元)的罚款和最高两年的监禁。但该法案需经过意大利参议院的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意大利早有立法禁止代孕,而这次的法案将此项禁令的范围扩大到了海外代孕。这项法案是去年10月上台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所领导的意大利兄弟党和她的极右翼盟友联盟党所推出的“旗舰”政策。 意大利国内对这项法案的评价褒贬不一。意大利家庭、生育和公平机遇部部长欧金尼娅·罗切拉(Eugenia Roccella)参加了在议会大楼外为支持新法案而进行的快闪游行。她说:“今天是意大利站在保护妇女儿童的国际前沿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这次投票能够引起全球范围内对代孕的讨论,从而彻底废止这种行为。” 中左翼民主党议员亚历山德罗·赞 (Alessandro Zan)表示,这项法案在此时提出是为了转移民众对意大利南部极端高温天气和北部史无前例的风暴的关注。此前,梅洛尼的政府曾因“不处理意大利面对的真正问题,而只是推出一些民众易于接受的政策”而被外界批评。 意大利的性少数群体十分担心他们的现有权益会将被梅洛尼政府削减,因为梅洛尼在竞选演讲中公开反对“性别意识形态”和“LGBT游说团体”,并重申过只有异性家长可以抚养孩子的观点。梅洛尼政府还曾对同性伴侣采取严厉措施,包括不允许各地政府为同性伴侣的孩子注册身份。
1、老美:王毅只是过渡 他才是接下来的外长 北京宣布免去秦刚外交部部长职务,由前外交部长、年近70岁的王毅接替。美国专家认为,王毅只不过是过渡人物,北京将很快任命一位新外长,而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属于最可能的下届外长人选。 据美国媒体报道,华盛顿资深美中关系专家葛来仪认为,由于王毅年事已高,所以只能是过渡性外长。 “因为中共的外交制度需要两个人,一个是中共外事办主任,一个是外交部长。这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过渡”,葛来仪说,“王毅已经70岁了。我认为不久之后中方就会任命一位新的外交部长。” 葛来仪指出,最有可能担任下任外交部长的是中联部部长刘建超,“我认为这个可能性很大”。 秦刚从外交舞台上消失后,引发国际关注和外事日程冲突。 外界原本猜测刘建超或外交部正部级的副部长马朝旭可能会接任外长,没有料到曾任10年外长的王毅重新“回锅”。 葛来仪还认为,王毅重任外长让美中关系不至于受到太大冲击,“我认为这不会对美中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奥巴马政府时期曾任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主席的丹尼尔‧拉塞尔表示,王毅重任外长为中共高层赢得了时间,“可以来考察哪些竞争者可以被信任,来接任这个外交部长职位。” 葛来仪分析,这一事件必定给习近平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秦刚事件表明习近平一直凭自己的直觉以及很小的顾问圈子进行决策。” “他曾对秦刚很有信心,很快将他提拔到了比其更有资格的人之上。我认为这给中共的体制以及其它国家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习近平在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上不一定会做出正确决定。” 拉塞尔说,秦刚的失宠与他被火速提拔“一样出人意料和突然”,“由于这两个举动都归因于中共领导人,这一事件将被视为令人尴尬的高层判断的失误。”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周二说,谁担任中共外长是中方自己的决定,美方将会继续与中方接触。白宫也表示,华盛顿与北京的关系与沟通不会因中共外交高层人事变化而发生改变。 至于秦刚究竟为什么会被免职以及将被如何处置,目前对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谜。 2、惊!央视也写真 秦刚被边控前画面曝光 中国人总是嘲笑央视只有宣传,其实有些时候还有意想不到的写真镜头,令人一窥当过的机密。有网民挖出秦刚6月初出席中共国务院会议的画面,当时,秦刚的状态与其他与会官员不一样。就已经显得无精打彩、心事重重。有网友事后调侃,这就是真实报道嘛,提前预告了秦刚同志可能要“失踪”! 6月9日,中共国务院进行第二次专题学习。该会议由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作交流发言。 根据中共央视网播出的画面显示,李强坐在中间讲话,其他官员都低著头“认真”在做笔记,唯独坐在左侧尾端的秦刚靠在椅背上,弯著背,将纸放在腿上写笔记,精神状况看起来很差,无精打彩,还跟其他官员有点距离感。而他的公文袋放在会议桌面,坐姿不正,尽显疲态。 此画面被网民截图后,引起新浪微博网民的热议。 大陆网民表示,“身体有恙,当天就可以请假。这更像是心事重重,心态崩溃。”“如坐针毡。”“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心事重重,说明已经预感到即将出事。”“这样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已经泄气了。” 秦刚于6月25日在北京会见了斯里兰卡、越南两国外长以及俄罗斯副外长,之后就消失于公众视野。 7月11日,中共官方称秦刚因“健康原因”而无法工作,再也没有任何的解释。 香港《明报》7月26日的文章分析,秦刚的“失踪”日期是6月25日以后,但较少人注意到,其实从5月中旬以后,秦刚就再未外访。6月1日金砖国家外长正式会晤在南非举行,他就缺席,而是副外长马朝旭代为赴会。这个会议与会者都是外长,只有中国是副外长出席,外界没有注意到这一异常现象,其实秦刚尽管在北京仍正常履职,但实际上已经不能出国了。 香港资深媒体人颜纯钩日前在脸书发文表示,秦刚失踪事件,是中共建政以来,最丢脸、最离谱的一件事,在国际外交场合被拿来调笑解闷,让整个外交部大乱,搞得灰头土脸。他犯的一定是严重政治错误,否则不必搞到生死不明的地步。 英国《金融时报》7月25日引述多位熟悉内情的人士披露,秦刚虽然颇受习近平的青睐和信任,但与外交系统上上下下的同僚们的关系却并不和睦。 3、华府智库重磅:美中脱钩才是上策 近日,华府智库“美国指南针”学者撰文呼吁,美国与中共当局的关系经济上去风险还不够,还必须从各方面与中共彻底脱钩,才能避免中共对美国自由民主的腐蚀。 7月25日,《外交事务》网站发表华府智库“美国指南针”学者卡斯和罗德里格斯的文章《与中国脱钩的理由—为什么经济去风险还不够》,文章指出,中共通过投资、供应链,腐蚀美国的自由市场和制度,美国应该彻底与中共当局脱钩,撤销中国最惠国待遇,并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同时,美国与价值观相同的盟国建立广泛伙伴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文章考察了冷战以来的历史,并指出,冷战前后,全球化以自由经济标准、民主价值观和美国文化规范为基础,所有这些都被经济学家和外交政策机构视为理所当然。美国为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制定规则,因为其他国家的公司依赖美国技术和市场准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纠葛是华盛顿施加影响力和实施其规则的机会。 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当允许中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状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当时,中国仍是人均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美国各政治派别的领导人都认为,鼓励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可以确保其成为世界秩序的建设性参与者。 文章说,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后,成为了对抗美国的力量。中共当局控制的经济和日益独裁颠覆了美国的投资、供应链和机构。 文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与中共政府控制的经济不相容,美国的自由、民主与中国共产党的威权主义是对立的。 文章认为,美国必须与中共政府脱钩,否则,美国就会不可避免地被中共腐化。 文章指出,美国现任政府还想通过“经济去风险”来保持与中共的关系,这种姿态误读了美国和中国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挑战。 文章提出,“无论如何,硬性脱钩是美国的最佳选择”。对于华盛顿来说,维护民主资本主义必须是不容谈判的出发点;其他事项是次要的。对自由市场的承诺只有与确保美国市场保持自由所需的行动相匹配才有意义。美国是否对中共采取类似规模的行动 ,不是合法性或能力问题,而是价值观和意志问题。 4、克鲁曼:中国经济将比日本泡沫破灭后更糟…
在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以“平权措施”招生违宪后,同样牵涉机会平等的“传承入学”面临教育部调查。这项被视作优待白人和捐款人子女的制度,遭致两党多数人士反对,名校则有财政考量。 6月29日,保守派占多数的美国最高法院,才针对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与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招生争议做出裁决,宣判两所学校为促进多元族裔入学,采取“平权措施”违宪,认定“种族”不该被视作招生考量因素,掀起正反争论。 民主党进步派纷纷痛批,判决将损及非裔和拉丁裔学生权益,使平权运动开倒车。紧接着美国社会便开始酝酿,力图终结另一项涉及公平性的招生制度:传承入学。 反对“传承入学”人士抨击,部分大学招生优待捐款者或校友子女,让白人和富裕家庭后代,享有类似阶级世袭的特权。 7月25日,美国教育部证实,部内民权办公室已针对3个自由派团体提出的控诉,根据1964年的民权法案,对哈佛大学“传承入学”制度展开调查。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随后亦表示,“传承入学”有失公平。 观察实际数据,美国民间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于2019年的调查曾经发现,43%进入哈佛大学的白人学生为运动员或“传承入学”族群,即父母为校友、教职员或捐款者。 其他族裔,包括亚裔、非裔、拉丁裔的此类型学生人数,则迅速下降。 就全美大学来看,纽时援引Inside Higher Ed机构于2018年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42%的私立大学及6%的公立大学,招生过程采取“传承入学”制度。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公布的民调则发现,高达75%的民众反对“传承入学”制度,显示美国社会普遍认为此作法可能有失公平。 近年,一些学校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 University),已开始屏弃传统招生政策;另外,根据世纪基金(The Century Foundation)报告指出,加州大学体系学校,因面临诉讼和公投压力也选择终结此政策。 在“平权措施”诉讼案审理过程中,“传承入学”曾一并被检视,美国前总统川普(Donald Trump)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戈苏奇(Neil Gorsuch)也批评,“传承入学”独厚白人和富裕人士。 以此来看,在“传承入学”议题上,美国两党皆出现批评声浪。 不过,向来推崇“平权措施”的部分菁英名校却表示,“传承入学”制度有助学校不同世代社群关系建立,以及“学校财政经费援助”。 纽时就指出,哈佛大学一个委员会曾对终止“传承入学”表达忧心,认为如此一来,用于支援学生族群多样性和卓越表现的校友捐款可能会减少。 此外,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大学部招生主任昆兰(Jeremiah Quinlan)去年在国会听证会上也表示,禁止“传承入学”将有损学术自由,并质疑这样的禁令,究竟能对低收入户学生或代表性不足的族群,产生多大的实质影响。 旧金山纪事报援引加州政府纪录指出,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裴柏汀大学(Pepperdine…
秦刚不再是秦部长,但仍是秦国委,分析称他令习近平生了气,但没有伤到习近平的心。(美联社) 秦刚被免去中国外交部长职位,但迄今仍保留国务委员一职,即仍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金融时报引述专家表示,这可能反映秦刚事件未有最终定案,但之后可能是公布秦刚正接受调查。 秦刚在公众视野消失一个月后,25日中国14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免去秦刚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任命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为外交部长。 秦刚目前仍是中国国务委员。 金融时报26日报道,研究中国菁英政治的谘询公司Cercius Group执行长帕耶特(Alex Payette)表示,秦刚仍未从中国国务委员一职中消失,可能代表秦刚事件未有最终定案。 澳洲智库罗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东亚事务高级研究员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表示,秦刚仍然留任国务委员可能只是一个程序,下个公布可能来自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指秦刚正被调查。 马利德表示,不论秦刚事件再有什么进展,秦刚个人已被羞辱,他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被允许解释他发生什么事,而他也在中国外交部官网消失了。 秦刚被免去外交部长一职后,中国外交部官网迅速移除与秦刚有关的信息,目前在外交部长介绍栏中,呈现“信息更新中”。 报道表示,一些中国媒体和审查制度专家将秦刚从中国外交部官网被清除,与1960至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比较,当时被毛泽东清洗的官员经常从国家的照片纪录中消失。 总部设于美国的“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hina Media Project)专家表示,一些有关秦刚的资讯仍可以在其它中国官方网站或商业媒体找到,反映中国外交部内部似乎正出现一场动荡。 此外,报道又指出,分析认为目前由王毅担任中国外交部长,是反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尝试向外展示在国际动荡的环境下,中国外交的稳定性。 王毅除了要修补中美关系外,还要处理西方国家不满中国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以及推动中国在中东的部署。 英国诺丁罕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的中国专家苏利文(Jonathan Sullivan)说,王毅是一个可靠的人,在政治上很可靠,相信他至少会担任外交部长到明年“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