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肖申克的救赎:票房惨败又没奖,为何总排第一?

文章发布时间:August 28, 2022

“上帝为了,

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

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思想家·伏尔泰

“逝于1778年5月30日”

代表作品:《哲学通信》

……

01.

今天我要讲一个跟“时间”有关的故事,虽然我以前已经讲过了无数个跟它有关的精彩故事,但它们都比不上这一个。

说起丽塔·海华丝,大部分中国观众对她都不熟。她是电影明星、海报女郎,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性感天使。第二任丈夫是伟大电影《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据传奥大师当年只看了一眼她的画报照片,就决定娶她为妻。跟奥大师离婚后,她又嫁给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

许多年后,一个叫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家(这位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吧),写了一篇和越狱有关的小说,特意把丽塔·海华丝用在了里面。小说主人公安迪用来遮挡越狱洞口的海报之一,就是这位好莱坞美人儿。

没错,那篇小说的名字,就叫《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丽塔·海华丝,换我我也喜欢”

这篇小说收录在史蒂芬·金的合集《四季奇谭》里,首发于1982年。这时金已名扬美国,读者遍地。其中有个叫弗兰克·德拉邦特的愣头青,高中毕业后就跑到好莱坞打拼,籍籍无名,却幻想做导演。当然不可能,他只能从叉车司机、低成本电影布景师这种活儿干起,一点点积累经验。

1983年,德拉邦特找到了金,花1美元,从他手上买了个故事。

史蒂芬·金有个规矩,每个菜鸟或说新手,都可以用1美元买他的故事。德拉邦特买的那个,叫做《房间里的女人》,拍成了业余短片。实际上,他最喜欢的,是头一年出版的《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这篇小说并不长,故事也不复杂。但因为德拉邦特太爱它了,舍不得糟蹋,他决定自己在好莱坞混出个人样,再问金买这篇故事。

为此,德拉邦特选择了等待,让时间淬炼自己。他怀揣着这个愿望,从低成本电影布景师一步步熬成了编剧。这一炼,就是整整4年。4年后,他编剧的《猛鬼街3》广受业内好评。德拉邦特这才有点底气,掏5000美元,买下了那篇只有96页的中篇小说。拿到版权后,却又迟疑了。

“早秃的德拉邦特”

这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那4年间,没有其他导演、编剧对这篇越狱小说痴迷如此。因为原著故事过于简单,完全不是金的恐怖小说风格,情节琐碎,没什么高潮,最大的悬念也只是越狱方式。德拉邦特却将其视为至宝。史蒂芬·金授权后对他说,这故事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改,你打算怎么弄?

德拉邦特说,我就是知道怎么改它,把它变成一部杰作。

“但不是现在。”

由于德拉邦特觉得自己的技巧或对某些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想辜负这96页的故事,于是乎,他再次将剧本搁置,等自己再变成熟一些。

等了多久呢?

五年。

五年后,也就是1992年,德拉邦特才开始坐下来,写剧本。

并给电影起了个当时大部分观众都莫名其妙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

02.

1992年,德拉邦特33岁,是应该建功立业的年纪了。在做了多年的烂片布景和二流电影编剧后,他终于决定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

花8个星期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德拉邦特大体上尊重了原著叙事,通过瑞德对安迪的追忆,来介绍他在监狱里的遭际。原小说里有许多瑞德的内心独白,德拉邦特将其变成了旁白,还搬了不少对话到剧本里。

但为了强化主题,他把看图书馆的那个老头的结局改了,让他出狱后,选择了上吊自杀。原著里他的形象没有那么立体,死得也没有那么震撼人心。还有那个受到安迪帮助考上高中的惯偷,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那小子,原著里只是被送去其他监狱,剧本里则被监狱长杀死。至于监狱长,是拿数任监狱长之恶捏在一起塑造的,最后吞枪自杀也是改编,原著里不过是蹲大狱去了。

写剧本时,德拉邦特一边写一边听《费加罗的婚礼》。听着听着,突发奇想,决定把音乐用到电影里。于是有了安迪冒着被关小黑屋的风险,给整个监狱放唱片的情节。这成了全片的一个小高潮。

“电影里,andy播放唱片”

改编完成后,德拉邦特运气也不错,剧本很快辗转到了“城堡石娱乐公司”的女制片人丽兹的手上。丽兹是个“监狱故事沉迷者”,读完《肖申克的救赎》赶紧拿给了老板,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剧本,你必须拍,你要是不拍,老娘我就拍屁股走人,带着剧本跳槽去别的公司找别人拍了。

“我保证,这部电影会像老虎机一样赚钱。”

巧的是,城堡石娱乐公司的老板不是别人,是著名导演罗伯·莱纳。这个名字诸位大家不熟,没关系。大家一定熟悉那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知道那部叫《怦然心动》的电影。这部片子,就是莱纳拍的。

在拍这部电影之前,罗伯·莱纳还拍过什么呢?

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伴我同行》、《危情十日》。著名爱情片《当哈利遇上莎莉》,和著名鸡汤片《遗愿清单》。实际上,莱纳正是靠拍了《伴我同行》才获得成功,并成立了“城堡石娱乐公司”。

“城堡石”这地方,就是史蒂芬·金虚构的。

《伴我同行》的原著《尸体》,正巧也出自合集《四季奇谭》。《尸体》是“秋”章节,《肖申克》则是“春”章节。前者写纯真的消失,后者写希望的降临。另外啰嗦一句,《伴我同行》里的一个小孩,是天才演员瑞凡·菲尼克斯演的,不幸吸毒早逝,被业内叹为巨大遗憾。多年后,瑞凡的弟弟杰昆·菲尼克斯为世人送上了一场伟大的表演,摘下奥斯卡影帝。

那部电影,就是《小丑》。

“《伴我同行》里的瑞凡,左二”

说回德拉邦特。剧本辗转到罗伯·莱纳手上后,这位史蒂芬·金的老读者,瞬间来劲儿,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兴趣。于是他对德拉邦特说:

“我花300万美元,买你的执导权。而且我保证,下一次,无论你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们城堡石都投你,全力支持你的创作。”

德拉邦特从小在难民营长大,高中毕业后,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做过许多苦力来维持生计,当编剧时经常连房租都掏不出来。

此时此刻,300万美金的条件开在了他面前。

这个33岁的年轻人,居然拒绝了。

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坚持要由自己来拍这部电影,理由是:

“一旦拿了这笔钱,以后我会不断拿梦想换金钱,然后一事无成地死掉。”

比起300万美金,这个傻小子,更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证明自己来过。

03.

《肖申克的救赎》选角过程,并不怎么顺利。

德拉邦特是个菜鸟,此前根本没拍过一部完整电影。很多演员不愿冒险合作。

1992年,拍《好人寥寥》时,莱纳和汤姆·克鲁斯搭上了线。莱纳把剧本给了阿汤哥,阿汤哥很喜欢,甚至还试了戏。但他还是怀疑德拉邦特的能力,就提议说让莱纳做电影拍摄指导。但莱纳最终给的答复是:

“你要是想演,就全听德拉邦特的。这是他的电影,我无权插手。”

阿汤哥最终没去。德拉邦特又去找汤姆·汉克斯和凯文·科斯特纳。前者无需我多言了,后者自导自演《与狼共舞》,拿了奥斯卡。他就是演《完美的世界》里罪犯的那个迷人男子。这俩人,也都拒绝了德拉邦特。

“andy和red”

演安迪的人没找到,演瑞德的人也不好找。德拉邦特心目中的人选,是吉恩·哈克曼和罗伯特·杜瓦尔。前者演过著名影片《雌雄大盗》,后者是《教父》里那位养子,两人都是好莱坞黄金男配。可惜都拒绝了。

主要人物请不来人,一些配角也勾搭不上。

在德拉邦特找过的男演员里,一个叫布拉德·皮特,一个叫詹姆斯·甘多菲尼。前面这个帅小伙,因演《末路狂花》迎来电影生涯转折,从此不接配角了,只演主角,所以考上高中被监狱长残杀的汤米,他是不会演的。

后面这位靠HBO剧《黑道家族》闻名全美的男人,德拉邦特本来想请他演“三姐妹”中的一位,但他演了另一部叫《真实罗曼史》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真实罗曼史》的剧本早几年就写好了。

它的作者,叫昆汀·塔伦提诺。

1991年,他把它卖了,拿到了5万美元。正是靠着这笔钱,昆汀开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正式做起了导演,拍了处女作《落水狗》。

“《落水狗》里的昆汀”

德拉邦特估计没想到,1994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拒绝他的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和昆汀的代表作《低俗小说》,自己会与它们同台竞争。

当时他没空想什么奥斯卡,因为没有一个白人愿意演瑞德。最后公司说,要不然咱们找个黑人来演?于是,剧本辗转到了摩根·弗里曼的手上。摩根一读,爱不释手。当即决定出演瑞德。而且他还向德拉邦特推荐了蒂姆·罗宾斯。那一年,蒂姆·罗宾斯刚靠《大逃亡》拿下戛纳影帝,风头正健。蒂姆连夜看了剧本,赞不绝口,声称是自己有生以来读过的最好的剧作。

不过,他也有点怕德拉邦特太菜鸟,于是请来了一位合作伙伴。此前,他拍过科恩兄弟的《影子大亨》,摄影师叫罗杰·狄金斯。蒂姆觉得,只要有罗杰来,一定能帮德拉邦特解决一系列拍摄上的麻烦。

这话不假,拍摄过程中,罗杰帮了不少忙。

看看罗大师这辈子参与的影片就知道啥水平了:《冰血暴》、《美丽心灵》、《朗读者》,还有《银翼杀手2049》和《1917》。

就这样,靠着互相推荐,菜鸟德拉邦特终于凑齐了一支队伍。

1993年6月,《肖申克的救赎》正式开拍。

“德拉邦特与罗杰”

04.

据德拉邦特日后回忆,拍片过程中,自己经常处在崩溃的边缘。

影片投资2500万美元,拍摄周期3个月。这意味着每周工作6天,每天拍15到18个小时,片刻不停地工作,每天的量绝对要拍够。拍摄期间,天气酷热潮湿,又是遭遇龙卷风,又是遭遇冰雹。德拉邦特回忆说:

“感觉那阵儿我每天脑浆子都要流出来了。”

电影正式开拍前,演员和剧组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蒂姆·罗宾斯接触了不少服刑人员,甚至去动物园看了猴子。剧组在俄亥俄州找到了一座被关闭的监狱。关闭理由,是因为这曾发生不少不人道的事。听说后,蒂姆又去找到当初被关押在此的囚犯,听了些骇人听闻的虐囚故事。

剧组进入监狱后,生活变得枯燥起来。没娱乐,与世隔绝,监狱的阴暗气氛也搞得人心情不好。但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主要还是因为剧本迷人,大家都心照不宣,觉得这是一次“心灵洗涤”。由于拍摄强度大,演员和导演的关系一度闹得有些紧张。最让大家搞不明白的是,德拉邦特这个菜鸟,一定要把一个场景反复拍反复拍,拍到所有人都拍不动为止。

对此,摩根·弗里曼意见最大。安迪接近瑞德想买一把锤子那场戏,他和蒂姆居然拍了9个小时。那场戏,他要和另一个囚犯打棒球,拍完后,弗里曼的肩膀就动不了了。最后安迪逃脱,他有一场戏是要不断大笑,也是反复拍,笑得最后弗里曼嗓子都不行了。但他实在看不出有啥区别。

估计德拉邦特自己也没谱。

拍摄期间,他还在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补课,学习怎么用画外音衔接镜头讲故事。每天少拍一个场景,他就急得睡不着觉。

在所有演员回忆中,最令人愉悦的是喝啤酒那场戏。那天,天气炎热,大家要往屋顶上不断抹沥青,否则一冷却,它就会变硬。演员得真干。而摩根·弗里曼的画外音又是提前录好的。导致演员们不得不一遍遍拍摄,让镜头和讲述保持一个节奏。就为这个,这场戏拍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完美衔接时,大家都累坏了,喝起了道具啤酒。

那一刻,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拍摄抹沥青的戏”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戏,日后成为了无数影迷心中念念不忘的回响。

除了这个场景是万千影迷心中的经典,还有一个,就是安迪和瑞德重逢的画面。其实德拉邦特最后只想拍瑞德坐车,就结束了。但制片人说,你既然都拍他坐车去找安迪了,怎么不拍出那片海?德拉邦特拍了,但还是想删。

结果,在试映会上,不少观众因为那片自由的大海落泪,这段才保留下来。

电影一共近300个场景,粗剪时近三个小时,德拉邦特不得不舍弃一些画面。比如瑞德出狱时,赶上嬉皮士运动巅峰,满大街姑娘,胸前连一个奶罩都没有(私以为可惜了)。还有安迪越狱那场戏,拍得非常细致,剪辑时发现太冗长,删了不少。那场戏里,蒂姆·罗宾斯爬过的地方,都是牛粪,但他脸上抹的是巧克力酱。拍这段重头戏他唯一的条件是,拍完了有热水澡可以洗。

拍重逢戏时,德拉邦特本来想让摩根·弗里曼吹起那个口琴,但被老爷子严词拒绝了,因为这样拍一点也不含蓄,太他妈煽情了。

“电影结尾,重逢”

他还想让摩根·弗里曼梦见自己掉进了丽塔·海华丝的海报里,来到太平洋边上整个人失魂落魄,以表现他出狱后的心境,但因为时间有限,没能拍成。剧本上设计过图书管理员老头养的那只乌鸦飞出去后,突然又飞回监狱,而且死掉。大概是为了隐喻,拍摄前也被删掉了。

3个月的时间,德拉邦特就这么在不断妥协、摩擦、沮丧和自我怀疑中度过了自己的处女作拍摄。在巨大的压力中,他唯一的期盼只有两件事,第一是这部作品能尽快面世,第二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喜欢上它。

结果《肖申克》的命运,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05.

1800万美元。这是电影第一轮上映的票房。

相比于2500万的投资,简直是惨不忍睹。

尽管上映之初,许多影评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能与《飞越疯人院》相媲美的杰作,但这种说法只流传在某些专业圈子里,民间观众对影片的冷淡堪比一支融不化的冰淇淋。首映夜,德拉邦特和制片人跑到日落大道一座大影院里,以为能看到观众们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结果没几个人。

最后,他们甚至在影院门口堵住两个姑娘,以“不好看就退票”为承诺,邀请对方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情况就是这么惨淡。

“德拉邦特在片场”

影片上映后,口碑一直没发酵过。人们不明白这电影是讲什么,“肖申克”是什么意思?怎么就救赎了?什么,原来是一部监狱电影?没有男女情爱,没有精彩打斗?那还看个毛啊?当时最受欢迎的商业电影是动作片,是施瓦辛格和布鲁斯·威利斯这种孤胆英雄。前者在那年演了《真实的谎言》。

而后者,参演了昆汀的《低俗小说》。

票房惨败后,制片方把希望转移到了奥斯卡颁奖礼上。《肖申克的救赎》也很争气,一口气提名了7个奖项。但很不幸,颗粒无收。

因为它碰到了《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这两部“神作”。

作为美国历史、美国精神的浓缩产物,加上CG技术运用,让阿甘跟美国总统握手,《阿甘正传》毫无疑问要横扫那一届奥斯卡。这部作品虽然在时间推移下体现出越来越浓的鸡汤味,但在那时期,没什么片子能跟它抢风头。至于《低俗小说》,就算没有《阿甘正传》,《肖申克》也无力跟其抗衡。昆汀大兄弟用他惊人的鬼才把全世界电影人震惊了不说,还让影迷们嗑了一次大麻。

奥斯卡7提0中后,《肖申克》借势又上映一波,挣了1000万美元,草草收场。

加上之前1800万,还是亏得够呛。

菜鸟德拉邦特的好莱坞名导之旅,眼看就要到头了。没想到,不到一年后,《肖申克的救赎》突然迎来了一次戏剧性的爆发。

这首先要感谢罗伯·莱纳。他把城堡石卖给了TNT,TNT随后又并入华纳。TNT收购城堡石,是因为当时手上好看电影的电视版权实在太少,急需一大批优秀电影来吸引观众。1995年,华纳赌博式地发行了32万盘《肖申克》的录像带,使它成为当年的租赁冠军,突然被大众熟知。

随后,TNT从一堆电影库里挑出《肖申克的救赎》,从1997年6月开始在电视上一遍又一遍轰炸播出。果不其然,这部电影收视率节节攀升。无数的观众被它深深吸引、感动,纷纷推荐给身边人收看。

“德拉邦特与弗里曼”

虽然它的名字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宗教片,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但看了它的人会明白,这部电影适合一个人坐在家里静静享受,享受它慢悠悠但引人入胜的叙事,享受它关于自由和希望的主题。相比于去影院看,人们似乎更喜欢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闲适的时刻,来享受这场关于灵魂的旅行。

所以,当TNT一年重播它150多个小时后,观众们仍旧不会感到厌倦。

据说曾有一段时间,美国观众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赎》,然后毫无防备地被这部电影击中心灵。摩根·弗里曼说,要不是它起了这么古怪的名字和营销策略过于死板,可能早就火了。

这话委实不假,当年台湾地区引进《肖申克的救赎》,正因为名字太生僻,便引用了一处旧典:由于《骗中骗》这部经典电影被引入时,被翻译为《刺激》,而《肖申克的救赎》看上去讲的是一场长达20年的“欺骗”,于是台湾发片的老板毫不犹豫地把它叫做《刺激1995》。

无数人冲着这个“刺激”的译名,加上录像带封面上一个男人衣冠不整的侧影,便抱着看“黄色录像”的初心,兴奋租下了它,结果拿回家一看,灵魂却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久久无语凝噎。

估计当初不少青少年,就是这样“误入歧途”,爱上电影的。

最终,1999年,《肖申克》在民间影迷中的声名,达到了历史巅峰。

那一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它得到了一个新头衔:影史第一。

06.

IMDb创建于1990年,当时互联网还没发展成熟。一部好电影的评价标准,来自专业影评人和学院派,只有专家、从业者,有话语权。

而在1994年,互联网有了更广的受众、更大的辐射面,普通人开始聚集在这个网站上,发表个人感受、意见。此后5年,在华纳录像带和TNT频道的狂轰滥炸下,看过《肖申克》的观众,纷纷跑去网上给出高分。

他们在网上诉说这部电影是如何让自己感受到了自由和希望的力量,诉说它如何帮自己建立了生活新坐标,如何让自己走出了人生泥潭。

时至1999年4月,《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肖申克”热潮的评论。从那时起,《肖申克的救赎》在IMDb“TOP250”投票中升至第一。此后,它虽一度被《教父》赶超,却因为2008年《教父》影迷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影迷互刷低分,渔翁得利,牢牢占据了“影史第一”的位置。

显然,这不是专业的意见。因为在《视与听》数十年的专业榜单上,牢牢占据第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是丽塔·海华丝第二任丈夫拍的《公民凯恩》。在影像、叙事的开创性,题材的突破性上,《肖申克的救赎》可能还远不及同年竞争者《低俗小说》给整个电影界带来的意义深远。

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无数观众心目中无可撼动的“封神”地位。

“在豆瓣,它自然也是NO.1”

普通观众可不在乎什么影像探索、叙事实验,他们看重的是故事本身,如果一个故事好懂、好看,还能引起心灵共鸣,那就是一部好电影。在这一点上,做到了雅俗共赏的《肖申克》,简直就是完美模版。

尤其是它富含的深意,讲述一个人如何在命运的戏弄中不屈不挠,勇敢反击,饱含希望,用20年的时间去抗争,重获自由。简单听来,这是一个略微鸡汤的故事,但由于德拉邦特讲得是那么真诚那么质朴,在文本上花费了巨大的心思,安迪的抗争并不显得那么童话、廉价,使无数观众心生敬意。

特别是电影里那些台词,一次次被网友截图,争相传阅。安迪和狱友们在阳台上喝啤酒的片段,给监狱放《费加罗婚礼》的片段,成为了无数影迷心中难以超越的关于自由的经典。看完这部电影后,不知道多少人给蒂姆·罗宾斯写信,说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此后,蒂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告诉他:

“谢谢《肖申克的救赎》,它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伟大的电影。”

在口碑不断上升的年月里,它成了某些精神机构鼓励病人的手段,甚至是曼德拉本人口中最爱的片子。数年间,德拉邦特一直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有离婚的女人感谢他,有失去至亲的人感谢他,有人因为看了它而放弃自杀,有人声称《肖申克》是最好的朋友,总会在自己绝望时,拉自己一把: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所做的不仅仅是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

在它的鼓励性、积极性之外,影片更多的深意不断被观众挖掘了出来。即便没有经历过苦难、幽暗的人,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是人生在世的一个隐喻,一个绝妙寓言。就像蒂姆·罗宾斯说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被关在监狱里,但显然,人们时常被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所奴役和束缚。

许多人之所以把它视为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是因为这个故事隐喻了每个人身处体制中不自由的处境,而安迪的反抗、隐忍、心怀希望和绝不屈服,是我们每个身在环境囚笼里的人,内心深处渴望拥有的品质。

正如蒂姆所言:

“也许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就在于它告诉观众,如果你有耐心、有信仰,就能到达光明的彼岸。它使人们看到希望,能走出他们自缚的茧。”

归根结底,这才是《肖申克的救赎》不断被视为神作的原因。

人们喜欢它,正如喜欢瑞德评价安迪的那句话: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被《肖申克》感动的人们,恐怕每个人的心底,都栖息着这样一只鸟儿。只是他们在囚笼中困得太久,渐渐遗忘了。而《肖申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让大家想起了这只鸟,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关于自由的想象。

哪怕他们并不能真正自由地飞翔,但他们愿意守护心中那些羽毛。

让《费加罗婚礼》回荡在囚禁他们的世界里,不甘心地抵抗。

07.

在今天这个故事里,时间有一种奇妙的力量。

如果当年德拉邦特一拿到版权就急于拍摄,他应该在80年代末就拍出处女作,不会跟《阿甘正传》《低俗小说》两部大神片,去争什么奥斯卡。但它未必能赶上录像带租赁和互联网的爆发,在电视机上被重播无数次。

可时间给予了时间回报。当票房惨淡、获奖落空后,《肖申克》却迎来了历史级别的大翻身,只用了不到五年,就成了无数人心目中的影史最佳。此后十年间,饰演监狱长的那位演员,还能收到制片方的余款。电影当年的票房虽不够覆盖投资,却在电视转播权上,创造了一亿美元的利润。

后来,电影公司给各大电视台授权电影版权时,只要愿意给《肖申克的救赎》,其他无论你搭上什么大烂片,电视台都欣然接受。

从被众人冷落,到被送上神座,它没能在一个时间点里大放异彩,但在绵长的时间之风中,却不断地、不断地绽放出了新的光辉。

“这把锤子,激励了无数人”

这是德拉邦特耐心营造的结果。

他等了近10年,才改编并拍出这部电影。

而且为了它,拒绝了300万美元巨款。

最终,他跻身一流导演之列,在洛杉矶买下别墅,做了布拉德·皮特的邻居。

有意思的是,这哥们儿此后又改编了史蒂芬·金的另一部小说,拍成了《绿里奇迹》,影片男主角,是演《阿甘正传》的汤姆·汉克斯。再后来,他又拍了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迷雾》,用一个巨变态的结尾,啪啪打懵了观众。打这时起,德拉邦特操起旧业,写起了恐怖向的影视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风靡全球掀起了丧尸风潮的美剧,《行尸走肉》。

“这棵树后来成为影迷的朝圣景点”

回看往事,33岁那年拒绝罗伯·莱纳,可能是德拉邦特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不管他赚了多少钱,恐怕都不及坚定地完成人生梦想来得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梦想一照进现实,就成了影史上被讨论最多的电影之一。

不出意外的话,它还会顶着“影史第一”的头衔,继续流传下去。

这是多少导演穷竭一生,都难以做到的事。

所以,无论戏里戏外,德拉邦特和安迪的故事都在说明一件事:在艰难和诱惑面前,一个人保留信仰、希望、耐心和内心的不屈,是多么重要。

你愿意为一件事付出时间,时间总会想办法回馈你。

也许不是现在,不是此时此刻,但总会在某一个时刻。

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像安迪那样,手握石锤,不停地凿向希望的彼岸。

————————

部分参考资料

[1]《肖申克20年,你被救赎多少回》,南方都市报

[2]《肖申克救赎:刺激二十年》,大众电影

[3]《好莱坞佳片年,神奇何在?》,时光网

[4]《“肖申克救赎”:持续20年的“吸金利器”》,虎嗅

[5]《好莱坞奇才,昆汀·塔伦提诺》,BBC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