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香港再掀“移民潮”如何应对新加坡争夺?

文章发布时间:August 31, 2022

核心提要:

1.香港(专题)和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国际金融人才关心的地区安全、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以及文化习惯。香港一直以来保有相对优势,比如受信任、高透明度的法制以及较完善的教育体制,拥有更多的国际人才和内地的庞大市场。但是,李光耀和李显龙父子始终保持危机感,新加坡一直在改善法制和教育体制,港新的差距正在缩小。

2.疫情的两年多时期内,受经济、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香港出现了新一轮“移民(专题)潮”,不少人才流向条件相似、发展更稳定的新加坡。在港新人才争夺战中,尤为重要的是,吸引并留住最富创造性的高精尖金融人才。

3.香港若想对新加坡保持原有优势,首先要坚持完善的法制,让人才意识到香港仍是安全稳定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国际化城市。同时,香港也要有像李显龙一样的危机感,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吸引离港的青年人才从海外回归。

4.新冠疫情告诉我们,信任政府、团结各方,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和尽可能低的人力成本来应对危机。今年11月,香港将举办国际金融峰会。这是疫情后首次大规模接待国际友人,香港应借此机会做好细节工作,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法制健全、值得信赖的良好形象,提振人们的疫后恢复的信心。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本期“香港号”,我是陈笺。曾几何时,香港是中国版图上独一无二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优越性也令新加坡羡慕不已,而今新加坡大有赶超之势。香港入境处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20年7月1日到今年7月30日,两年零一个月内,净离港人口达37.8万。今年的7个月内,已经离开了近12万人。香港特区政府对此也相当重视,表示要展开一场人才争夺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演讲中也表示要大力发展港口和机场,吸引全球人才。新加坡会取代香港的地位吗?香港如何才能打赢这场仗,以保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关话题请知名学者、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主导丁学良教授作详尽分析。

香港若没有新加坡那种危机感,很可能会被取代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香港长期是跻身全球三甲的国际金融中心,但现在新加坡已有后来居上之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年的国庆演讲中,提到对中美关系影响地缘政治的忧虑,也提到要大力推广港口和机场发展,吸引全球人才。从新加坡的发展来看,有什么地方值得香港借鉴?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会被新加坡取代吗?

丁学良香港若没有像李显龙始终强调的那种危机感,就很可能被新加坡所取代。

当年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做选择的,大部分都是同类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有五个特点:第一,在文化和人种上,对这片区域有亲近感;第二,比较适应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第三,看好整个东亚的长期经济增长势头;第四,信任东亚有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地区局势;第五,对东亚的教育比较放心。

李显龙始终有危机感,说明他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人。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李光耀还真有眼光,他说选李显龙当接班人,并不仅仅因为是他儿子,而是因为李显龙确实能干。这番话后来得到了验证,并且,李光耀自己也是拼出来的。

▎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左),以及现任总理李显龙

香港若想对新加坡保持原有优势,首先就是坚持完善的法治制度。 以前国际法方面的专业人士都说,在国际比较法的层面,香港远比新加坡完善,但现在这一距离正在缩短。

此外,新加坡以前非常担心本地人才、人力资源不够。李光耀曾经跟邓小平说:邓先生,我们的祖先曾生活在同一块国土上,当年他们之所以离开中国大陆跑来新加坡这样一个渔村,是为了谋一口饭吃。中国大陆人才辈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我们新加坡原来的人连国语都不会,讲的都是地方语言,更不要说英文了。为了人才的事情,我着急啊!

后来,新加坡拼命地改善本地的教育体制。在人才教育方面,我曾为香港感到骄傲。上世纪90年代,当时香港科技大学被称为“小联合国”,就是因为学校不到400名全职教师,一共拥有37个国家的护照。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才,之所以愿意到香港科技大学来,就是因为他们看好这所大学以及这座城市。而且,在香港科大拿不到长聘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被新加坡大学招去了。这是从1993年到2015年左右的基本趋势,但2015以后就不一样了。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新加坡有哪些共同条件?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在您看来,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于国家和香港本身来说,都有哪些重要性?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大都市,都有哪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共同条件?

丁学良 :如何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关键在“国际”这两个字。在90年代初期,香港的国际资本就已经达到了好几万亿美元。那时候听到这个数字,我们也很震惊,所以一定要强调“国际”。

上世纪90年代,曾有147座城市提出要建成金融中心。但147座城市都变成金融中心不太现实,为什么不把条件最好的两三座城市拿出去竞争?当时我们就跟内地的学者讨论,要想跟伦敦、纽约(专题)竞争,有些城市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但至少要选跟他们竞争还有点希望的,当时选择两座城市,一个是香港,另一个是新加坡。所以,一座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有一些隐性和显性的条件。

先说隐性的条件。第一,是这座城市本身,以及周边的安全。 在1992年夏天剑桥大学的研讨会上,当时西方的一些记者就问,“再过5年香港就要回归,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后香港的一些条件会不会变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讲东亚这个地方经常有战争和军事冲突的危险。在场有一个退休的英国外交官,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水平。他说,九七年前,香港周边若有什么动乱,英国不会忽视;同样,九七年香港回归后,任何外部力量要想对香港发动攻击,中国政府绝对不会让香港的安全受威胁。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个区域如果发生了严重的安全危机,将从基础面上影响到这一区域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前不久,佩洛西“访问”台湾(专题)的事情,中美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如果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武装冲突,肯定会影响香港。1996年,李登辉的头号顾问刘太英,他当时讲,目前台湾研制的导弹,虽然打不到北京,但是打到香港、上海是绰绰有余。也就说明,区域周边的军事安全局势,对国际金融中心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要看这座城市周边,整体的经济发展 。在新加坡的一场研讨会上,李光耀非常有眼光,当时他跟香港过去的官员讲:我们很羡慕香港。原因是什么?虽然目前香港本身经济体并不大,而且很多密集型加工业都已经北上到了珠三角,但是你们背后有全球最蓬勃发展的工业基地,那就是中国内地,这就创造了很多投资和新项目上马的机会。再看看我们新加坡,拼命想跟香港竞争,但我们周边没有一个如此庞大的经济体。而且新加坡周边很多社会,从文化、宗教等方面来说,经常跟我们发生矛盾。所以,新加坡周边的政治和经济条件都不如香港。这都是隐性的条件。

其次是显性的条件,比如说人才。人才流动永远都存在,有人离开并不可怕,要担心的是,走的是最富创造性的专业人士。此外,如果吸引过来的人员,只是工作态度好、不闹事,却没有非常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人,即便来再多,对维持甚至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而言意义都不大。

香港出现新的“移民潮”,想吸引海外人才先要保证这一点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据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从2020年7月1日起至今年7月30日,两年零一个月内,净离港人口高达37.8万。今年的7个月间,已经离开约12万人。您如何看这一轮“移民潮”?这一现象会撼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么?

丁学良 :关于九七前后香港的那次移民潮,做国际研究的人都讲,如果坚持落实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保持香港高度自治,当时离开的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回来的。

后来确实也是如此,为什么?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对那个地方是有感情的。包括我第一次到香港,充满了不理解和歧视。但我在香港工作时间加起来超过16年,随着一步步加深了解,我对这座城市也有很多感情。很多当时随家人离港的孩子,是香港出生的,又在西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兼具外语能力、国际视野、国际人脉,又会在香港做事、懂粤语。如果这部分年轻人回港,对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非华人(专题)。以前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工作时,我周边很多人看好亚洲,尤其是东亚。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势头被长期看好,不少非华人的年轻人也很愿意在这里工作。

1996年台海局势紧张、2003年“非典”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导致了部分人对香港未来前途感到担忧,当时一些人就考虑到移民,目的地包括欧洲、北美或者日本(专题)。但是长远来看,如果香港能保持并提升自己的核心优势,香港仍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 2022年4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取消9个国家的“禁飞令”,香港国际机场内的情景。图源:视觉中国

竞争关系并不是静止的。李光耀仍健在的时候,总认为香港条件远胜新加坡。但这几年新加坡的一些优势也很明显,包括更低的房价等等。香港要想吸引海外的中青年人才,第一个条件就是法制不能动摇。这套法制也必须是被国际上承认、信任,而且是透明、稳定的。

没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能在没有这种法制条件的情况下去吸引人才。比如,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是阿姆斯特丹,那时候阿姆斯特丹的法律条件,在整个欧洲来说都是最先进的。

与新加坡的人才争夺战,香港如何才能胜出?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您说新加坡曾经羡慕香港既有国际性,又背靠中国内地,有很多新加坡不具备的优势。到如今,两座城市已经各有优势。新冠疫情中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不错,但李显龙的忧患意识始终存在。香港特区新一届政府也表示要开始一场人才争夺战,如何才能打赢?

丁学良 :任何一座城市,要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这点是毫无争议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但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并且向往更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座开放性城市,不会限制人才的流动,而是靠它的优势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香港以前就是跟伦敦、纽约做人才竞争,潜在对手基本上是全世界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大学。当时我们看得很清楚,第一,待遇要高。香港以前待遇确实很好,我从美国过来时工资翻了一番,马上就觉得钱用不掉;第二,税务制度要吸引人,不随便加税。美国的加州(专题)和纽约州大量高收入人群在流失,为什么?因为税提得太快了。香港也还有些可以提税的空间,因为人口老龄化,税务制度要透明、简单,税负不要太重;第三,国际教育要做好。优化教育体制,让这些国际性人才放心把孩子留在香港接受教育;第四,是改善居住环境。香港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也会影响人才流动,在这方面,新加坡当年做得很好;第五,是房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以前香港有不少抱怨的声音——待遇虽高,但是住房太差了。

▎ 放开大部分防疫措施后,新加坡市民正常外出。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搞金融的人而言,我还要特别强调几点。首先,私有财产安全,包括在私人手里经管的财产需要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李光耀当时也说,东南亚周边的国家经济增长相当快,有很多人发了财,包括很多华人华侨。他们对本国的金融体系不相信,想把钱存在一个既方便存取,又得到确实法律保障的地方。所以,新加坡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国际金融人才非常重视他们的人身安全,包括家庭。 以前香港出现过几起绑架事件,新加坡的李光耀就讲,我们周边也有黑社会,但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在新加坡。

最后,要留住国际金融性的人才,这里的工作语言必须要保证是高水平的英文。 李光耀当时就教训那些新加坡的青年,说你们讲出来的英文,即便去到英国也要人家能听懂,不然以后怎么做好国际金融中心,人家没办法跟你交流,写出来的英文也要非常规范,别人一看:You are professional!(你很专业)

为何说“信任”和“团结”是后疫情时代的关键词?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丁教授从多维度解析了要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国际”是一个关键词。另外,要把人才留下来,一定要留住高端人才,对香港、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国际性人才。最近有一些新加坡媒体的评论说,在后新冠疫情时代,全球的关键词,将会是“信任”和“团结”。李显龙在他的国庆演讲当中,12次提到“信任”,也多次讲到“团结”,您如何解读?

丁学良 :非常非常关键的两个词。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避开危机。随着全球自然生态、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条件等关联越来越强,既带来一些好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风险。

举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发展,很多地方的疾病很可能就是地方病,不会变成一个大规模、大范围的流行病。信任也是非常重要,一旦遇上了危机,如果对当地管理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缺乏信任,很难管控好危机。只能用很多高成本、非常强制的手段,进行短期管理。

过去两年半,全球范围内,疫情处置得好的城市,其管理体制是科学、适度的。需要把很多矛盾的因素进行综合调整,而且要与时俱进。在遭遇公共卫生危机时,人们本能情况是很担心、很恐惧的,容易过度反应。在这个情况下,团结非常重要。只有团结,这个社会,这个城市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低的人道成本来对付危机,要做到零成本不可能。

▎2022年8月18日,香港湾仔街头景象。图源:视觉中国

办好国际盛会,香港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今年11月,香港要举行国际金融峰会,还有国际球赛。届时有多少国际友人前来,也是考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试金石。距离重要活动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有什么方法展示香港依然是欢迎各方来客的国际金融中心?

丁学良 :在香港举办会议活动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些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就像有的城市举办了一届不错的运动会,并不等于这个城市以后在体育方面就会变得强大,还要依靠一些持续因素的支持。

比如,为了让11月的这场国际会议和球赛能在香港顺利举行,从现在开始,香港就应该好好地思考,用李显龙提到的那种危机感来检讨自己。只有对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充满了感情和责任感,你希望它更好,才有危机感。

我觉得香港应该赶快进行一次普查,思考如何落实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问题,包括加强针的接种,当然不是强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已经开始鼓励打第四针了,就是为了减少高危人群。另外,对于国际游客钟爱的香港热门景点、区域,要做好通风和水源的卫生检查。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对外的吸引力,体现在很多细节上。香港的地名、所有的公告,要保证地道的英文。香港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这很可能是疫情以来香港第一次大规模地迎接国际友人,绝对不能任由服务行业趁机宰人。

同时,也要让来宾看到香港以前建立起的良好的法制条件,我们现在还在努力坚持。在这里遇到任何麻烦,都有法可依,香港的法庭、警察、银行也都是值得信赖的。

举行国际会议的成本很高,要以国际水平把它办好。伦敦疫情以后举办的大型音乐会和体育赛事,办得多棒。人们受到长时间的压抑,需要欢乐、放松和庆祝。这也是提振民间情绪的一个好机会。

凤凰网香港号陈笺 :非常感谢丁教授从多维度讲述了香港曾拥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令人羡慕的优越性,分享了您通过研究以及亲身经历对香港和新加坡两座城市的竞争力比较。您认为只要香港也有新加坡那样的危机感,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不动摇并予以提升,香港还会风采依然。此外,李显龙演讲中谈到的“信任”、“团结”,对于后新冠疫情的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用好了就是智者,也能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