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织金县,有两位小学老师在河道里捡鹅卵石,上游(电视剧)水闸突然放水,他们被冲走、溺亡,家属说,学校要迎接上面检查,为了美化校园,让老师们捡鹅卵石。
学校对此进行了否认。暗示老师捡鹅卵石和学校无关,是自己的事。
极目新闻记者去织金县采访,就是为了还原这一事件。我估计,记者调查的重点,就是弄清楚到底学校是不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让老师们去河里捡石头;同时,水电厂放水,是不是完全遵守了程序。
结果,5月30日,记者被打了。
下午2点,先是一个开奥迪的男子拦住记者不让走,说记者是骗子,男子还报警,民警赶到后,记者表明了身份,民警放行。
下午4点,记者到一个村子采访,在水电站附近,记者被一辆面包车跟踪、拦住,三个人下来辱骂、殴打记者,持续一分多钟。其中有一人用石头将记者的眼镜、手机砸毁。
最让我震惊的就是这个细节。砸毁记者的眼镜,他就不能再看清东西了——也就看不清真相了。
砸毁他的手机,就是想毁掉记者已经拍的照片和证明,也是想掩盖一些什么。
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证明,在织金县两位老师被水冲走这一事件中,真的存在着猫腻:这是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有人应该承担责任。
当地放出声来,说打人者是遇难教师的亲属,当事记者已经否认。他记得,其中一个打人者就是先前开奥迪的,后来又到了面包车上。
稍微用脑子想一想就会知道,打人者一定不是教师亲属,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动机。记者的报道,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会损害两位教师的利益,而只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水电站放水,有没有按照程序进行通知,或者教育部门的检查,是不是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
这是两个可能的方向。当然,就打人一事来说,明显还存在着第三方:当地派出所是什么角色?
派出所民警和奥迪男,大概率认识。一个镇上开奥迪的人,不可能是无名之辈。打人事件发生后,警方先是说“三个人已经跑了”,在舆情发酵后,又很快把三个人抓住,目前案件已经移交给毕节市公安局办理。
水电站、教育部门和派出所,是三个可能的“关联方”——也很可能是一体的,这个“一体”,指的就是小县城的那种独特氛围和文化,所谓“基层势力”。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辛苦:防疫打疫苗,老师是责任人,如果没打疫苗,孩子不准上学,这样老师就负责监看家长们上传的疫苗证据——每个部门,都可以通过老师-学生-家长这个“结构”,来推行自己的业务,教师苦不堪言。到河里捡鹅卵石,只是老师的一个新任务而已。
老师们承担了“所有”,在小县城这种局面就更严重。记者的调查,很可能就通过老师的遭遇,讲述一个县城的权力生态,现在他挨打了,其实也是这个“权力生态”发挥了作用。记者是外来者,戴着眼镜、拿着手机,他必须被清除出去。
他们想掩盖和扼杀真相,但是这种“掩盖”恰恰让真相呈现了出来。记者的伤口,就是一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