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事件”在多伦多华裔社区引起的争论已持续两周,沸沸扬扬的公婆各说各的理,缺乏理性的相互指责已令华裔社区构成不安定、不团结局面。
本报记者今天出席了一个社团小规模座谈会,参加座谈人士大部份是来自大陆、还没找到本行专业工作的新移民,也有来自台湾的、正在找工作的移民。
出席座谈的人士均表示,在加拿大他们都有过“感觉”受到先来的移民歧视经历。
譬如在香港老板开的工厂打工,如果遇到裁员,大陆移民必定首当其冲;同样的被歧视感觉还包括购物、租屋、以及香港公司用人和提拔等方面。
分析被歧视的原因,出席座谈会者不否认一部分大陆新移民在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一些生活小事”方面不够注意,或者也干脆不否认,在这里注重生活质量的国家,若视一些不好的生活小节为“小事”,势必引起别人的不满,严重的则造成“不能接受”和矛盾。
在这一点上,大家认为该接受教训,平时要注重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因为个人的一时方便、或占点小便宜等“小事”,引致别人对整个大陆群体、甚至华裔社区的不满。
所谓忠言逆耳、痛定思痛,一旦自己看到的自己的问题多了,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也就不会觉得太刺耳。
来自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副教授、用他的话说 “现在整天混在一群难民里打工”的苏先生说,很多新移民注意不到生活小节。
譬如分租房屋、晾衣服等,也是经济原因造成的。
他以自己家为例,货款买了房子, 每月上千元的还货压力,尽管自己做着份体力工,但如果不出租房子,家里的生活还是没办法扯平。
谁都知道自己一家住整套房子舒服,如果有份专业工作可以够吃够喝,相信绝大部份家庭是不愿意将房子分租出去的。
”苏先生认为,他每天都被那些来自英联邦国家的没受过教育的工人歧视。
因为他是华人,谁管他是教授?“我们已经在受别的族裔歧视了,自己人更该团结。
”
也有在座人士指出,部份港人对越来越多的讲普通话人数的增多,心怀恐慌和觉得不舒服,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从前所有提供华语服务的机构,都特别说明“粤语服务”,而现在更多的地方有了普通话服务,譬如银行等。
但中港台都是中国人,在此前提下,所有人士都该摒弃狭隘地区观念,共同维护华人的利益。
另外据悉,由伍卓生先生牵线的沟通见面会本周没有举行。
由于联络不到当事人,具体时间有待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