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国发生了一个大事,美国联邦的最高法院作出终审裁定,美国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必须停止考虑种族因素。也就是说,大学招生中的“平权法案”被终止了。
这次裁决来自一个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几个白人认为自己的族裔由于在招生中的平权法案,遭到了不公平待遇,因此提起诉讼,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的这项裁决,意味着在美国很多大学录取中已经实施长达60年的“平权法案”宣告结束。
平权法案的英文是“affirmative action”,直接翻译过来其实是“肯定性行动”,或者叫作“扶持行动”更准确。
也就是说,这个“行动”,或者就叫法案吧,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个简单的事实上的平等,而是为了扶持在美国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族裔,比如非洲裔或者是拉丁裔,这些族裔因为历史原因,在教育上的资源匮乏,因此很难进入大学。
“平权法案”的具体做法就是大学在招生录取的时候,设定一定的种族比例来改善学生的多样性,而不是单纯以分数为标准进行录取。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多白人学生的考试或者GPA分数更高,却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而更低分数的少数族裔却可以。
而在美国的华人或者是东亚裔的学生,由于传统上比较擅长考试,因此,某种程度上也有这样的问题:考得好,但不如肤色好。
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目前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的非洲裔等族裔的学生,需要在本种族中取得比白人更靠前的位置才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
也就是说,黑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族裔,上大学的难度并没有因为平权运动而明显减小。
这种因为教育资源造成的差异,有点类似中国目前的高考录取的地区不平衡状态。
目前,最高法院判决的这两起案件,涉及到著名的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招生,但将影响全国的招生规则。
这个决议出来之后,拜登总统表示坚决不同意最高法院结束高等教育中的平权法案。
他说:“几十年来,最高法院承认大学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并提供机会。今天,法院放弃了先例,有效地结束了高等教育中的平权行动。我坚决不同意这一决定。”
所谓的平权运动,实质就是美国的白人要在美国社会的逐渐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放弃一些自己原来在很多领域的领导地位,而让位给给其他族裔的人。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创造了今天的美国。
而且,美国的平权运动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这是一个少数族裔争取权利的运动,但是最积极支持的和最积极反对“平权运动”的都是白人,虽然黑人涌现出很多如马丁路德金这样的平权斗士,但如果没有大量白人的有识之士,比如关键的几个美国总统的大法官的支持,美国有色族裔的平权运动也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这本身也是美国社会和白人族裔观念多元化的一个结果。
那可能很多人要说了,上大学不看分数那不就不公平了嘛?
其实这个事看你怎么看,比如在中国,大学考试在不同地区的分数不一样的,但当你到了大学之后会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虽然分数差别较大,但其实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基本相同的,甚至有些分数特别高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反而会差一些。
而是否能否通过科学的录取方式来甄别出那些因为教育资源比较差,但综合素质或者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也是每一个著名大学面临的问题。
所以,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很多名校在招生的时候,会考虑很多除了分数以外的其他因素,比如智商、情商、领导力甚至是运动能力等。
这个判决出来之后,很多华人认为这个判决对自己有利,因为不以族裔为划分标准来招生,就意味着善于考试的华人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族裔在招生中的比例低而吃亏。
但我觉得不一定,因为美国的顶级大学里,特别是像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学生的种族多元化已经是趋势,而这个判决生效后,他们虽然不能用族裔来强制划分来招生,但这会促使他们采取别的措施来增加多样性招生。
比如,他们会大规模地取消标准化考试和高中的AP课考的要求,而增大其他个性化指标的录取,比如家庭收入、所在的社区等等。
而这将对善于考试的华裔更加不利,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些大学这么做了,他们甚至在录取的时候已经干脆不看SAT的成绩了。
对美国高校来说,多元化招生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因为顶级高校是以培养各个领域和各个族裔的领袖为目标的,而不是培养单纯的做题机器。
有些人担心录取不看分数可能会导致很多名校的生源越来越差,最终沦为平庸的学校,我觉得是属于多虑了。
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哈佛这样历史悠久的名校,他们的管理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也知道学校毕业生对自己学校的声誉的影响,所以,他们自然也会积极想办法去录取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
而这也是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去学习的重要意义。
最高法院判决废除高校平权法案之后,拜登政府出台了相应对策,其中“全国教育峰会”、增加招生透明度、大学之间互相交流合法的多样化招生…都是非常实用的策略。这对非洲裔和拉丁裔学生会更有利,作为少数族裔,亚裔也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