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到了加拿大以后,如果要说增加了什么新见识的话,大概“融入主流”这个词汇要算一个:就拿兄弟我来说,在国内的时候,“融入主流”这几个字从没用过,也好像没怎么听人说起过。
但到了加拿大以后,“融入主流”这几个字眼就不断展示在眼前、回响在耳边:所有的与新移民有关的文章,大概都要告诫大家,务必尽快“融入主流”,混得好老前辈,在谈及其人生经历时,一定要也谈到其艰辛的“融入主流”之路……
但,什么是“融入主流”?似乎又没有人谈得出其所以然来。
您已俨然入了“主流”,而我还没有“入流”,你我差别究竟在哪里?大概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您说,找到专业工作了,就算“入流”了吗?显然不是。
您说,英文讲得忒溜,听不出口音了,就算“入流”了吗?好像也不是。
入流”不“入流”,大概并不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指有没有房子车子,也不是指一举手一投足的外在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融入主流”呢?我想,这个概念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人的心态,或者说遇到外界事物后的心理反应,是不是与这里大众的普遍认同的心理反应相一致——这种一致性的多少,就反映了“融入主流”程度的深浅。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
我的儿子还在读小学,一次他的同学开生日Party,许多小朋友都在一起玩,我逐个问他们,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结果,这个说要当幼儿园的教师,她喜欢孩子,那个说要当救火员,开救火车呜呜响,特酷,还有要去开飞机的、当警察的。
总之,什么都有,但都是一些没有超出孩子想象力的、很具体的职业。
我好奇地问,有没有想当科学家、想当教授的?这群小孩却表示了出某种惊讶:科学家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对刚刚读小学的小朋友而言,似乎还太抽象,他们没见过科学家和教授长得什么样……对此,我感慨万千。
记得我看到过一份对中国小学生的问卷调查:长大了想干什么?大部分选择了科学家和教授这两个职业,一共占了50%以上,其余的也是工程师、医生之类的高尚职业,而中国目前从事人数最多的两个职业:农民和工人,却没有一个小朋友选择!
这实际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主流文化心态。
中国人的心态似乎永远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管“高处不胜寒”,但这丝毫也没有动摇中国人要一个劲地往高攀的豪情,自己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兴趣是不是适合,这重要的一点往往被忽略。
就拿中国孩子最向往的科学家来说,大概这不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而是家长所灌输的,这个职业还一直停留在大众的想象力之中:是啊,探索大自然的规律,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但是,殊不知,除了每个研究领域的屈指可数的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颇为风光以外,绝大部分以科研为生的人,干的都是极平庸的琐事。
笔者在中科院呆过若干年,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北京中关村的科研人员之平均死亡年龄为53岁?这当中的原因,并非知识分子的待遇不好,而是知识分子太好面子,为了职称拼得太苦,以至于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事实上,真正功成名就的院士并不短寿,笔者见到不少七老八十的院士,依然声如洪钟。
命断黄泉路的,都是副高拼正高,正高拚博导的,结果是职称未上身先死。
在中科院的那些年,每每看到贴出来的40、50岁就夭折了的讣告时,我都在想,他们当初若没有选择以科研为职业,恐怕这辈子会过得顺畅一些。
而西方世界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的儿子,一直在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员。
据说,有记者问他,您老爹是加拿大任职最久的总理,您怎么不想法子去发财?但这位公子的回答是,我喜欢当教员。
这一点可能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中国领导人的子女,哪有一位我喜欢(网络语:偶稀饭)当中学教员的,难道不是个个都在公司当总裁,或者在政府部门做官?不过,我还真相信,这位加拿大总理的公子的的确确是在做偶稀饭的事情,这是出于他的真实心态,而不是作秀或者矫情。
这又说明了我在前一篇文章所述的,中国人追求的是成功,而西方人追求的是快乐。
所以,我想,我们新移民要融入主流,大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心态上融入,或者更确切地说,要理解这里人们的主流心态如何,尽管理解有时并不等于认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偶稀饭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一种心态,并非一种单纯的个人主义情怀,它是根植在西方世界的自由经济的基础之上的:由于“看不见的手”的磨合,每个行业的待遇水平大都是公平、合理的。
以建筑工人这个职业为例,对于喜好户外运动的加拿大人而言,这个职业当然会有人喜欢。
这些年来,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热,当建筑工人的待遇也不差。
记得几个月前读到一份报道,说建筑工的起薪一般为12元/小时,熟练工则能拿到30-50元/小时,加拿大的普通教授也不过如此吧。
但是,在中国,会有人说,偶稀饭建筑工人么?拖欠工资最厉害的行业,就是建筑业。
拿不到工钱欲跳楼的,几乎全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民工。
所以,每一种特定文化下的主流心态,都是与当地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的。
欢迎网友对笔者的以上观点作出评论。
关于融入主流这个话题,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赵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