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三年八个月后我决定重返电影院看了场《奥本海默》。
电影基本围绕两场听证会展开,镜头根据不同角色在闪回和现实、彩色和黑白之间不停切换。奥本海默的视角以彩色为基调,路易斯-斯特劳斯的则为黑白。
跟现在好莱坞一些影视常在屏幕上标出事发时间、地点不同,虽用彩色和黑白区分两场听证会,这部电影并没不特意强调具体时间,且两场听证会的场景时而交叉,给观众造成二者发生时间似乎相距不远的印象。实际上奥本海默听证会发生在1954年,斯特劳斯听证会发生在1959年。
二战结束后,民主党总统杜鲁门虽对奥本海默存有异议,要等到他1953年卸任、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麦卡锡掀起的反共恐红风潮才影响到奥本海默,美国联邦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展开第一场听证。
彼时美国原子能机构主管斯特劳斯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因与奥本海默有私人矛盾在听证时推波助澜虽被电影浓墨重彩表现,但在历史上他们远非造成奥本海默悲剧的主角。
如果不是美国当时麦卡锡主义猖獗,联邦政府在情报部门配合下对美国左派大规模绞杀,斯特劳斯和泰勒估计根本不会跳出来跟奥本海默过不去。电影将重点放在斯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构陷,始作俑者和真正罪魁麦卡锡的作用因而被忽视。
奥本海默失势5年后,1959年艾森豪威尔在他总统任期尾声试图任命斯特劳斯为商务部长,美国参议院按惯例举行了电影中着力渲染的第二场听证会。
1958年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病亡后,他主导的已咆哮美国十余年的麦卡锡主义日渐式微,民主党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党同伐异,对和艾森豪威尔关系紧密的斯特劳斯展开围剿。1954年对奥本海默落井下石虽有影响,但斯特劳斯在1959年的听证失利归根到底是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
电影中的这两场听证会虽以史实为基础,可由于没有强调时间间隔和美国政治大环境变化,并且两次听证会场景时而交叉,故事根据不同人物视角交织,容易给观众留下这是一场科学家之间的私人恩怨导致内斗而引发的悲剧。
电影结尾,听证失败后的斯特劳斯恼羞成怒离场,而紧接着就是奥本海默被肯尼迪政府授予费米勋章。和很多好莱坞电影一样坏蛋终被惩罚,好人终有好报,光明战胜黑暗。
实际?奥本海默是在惨遭听证会羞辱近10年后才于1963年获得费米勋章。而1962年费米勋章被肯尼迪政府授予了之前伙同斯特劳斯参与诬陷奥本海默的泰勒。
估计时长所限,电影到此结束,没有提及奥本海默家人的遭遇,甚至没有用一行字幕写出。
1954年听证会后,美国科学界虽有人对奥本海默深表同情,可政治重压下大家纷纷跟声名狼藉的他保持距离,他夫人和孩子也长期处于人人避之不及的社死状态。他女儿令人唏嘘的自杀或许就跟这段经历有关。
编剧和导演尊重并还原了大部分历史,近乎完美地把两起相距5年的听证会交织融合成一体。但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如此选材编排,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越流畅我以为越有可能让不甚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对这段史实的因果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