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作为加拿大华人的一个非赢利组织,一直十分关注大陆移民这一团体。
二00四年十一月至二00五年一月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在大多伦多地区对300多名中国新移民就参加义工,生活及就业状况,儿童中文教育,及加拿大政府中文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为使调查有较好的代表性,本调查采取了年龄组分曾抽样的设计方法,并对调查资料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的科学分析。
由于本调查涉及内容广泛,查结果将分三次报导。
作为加拿大新移民生活调查的一部分,本次公布的结果为加国华人义工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用面对面,电话,及计算机网络的联合方式进行。
受访者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55%为女性。
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占75%以上。
调查显示17%的华人目前参加不同程度的义务工作,34%的受访者称曾经做过义工。
在曾经做过义工的受访者中,近半数(45%)是自发开始做义工的,而通过亲友介绍开始做义工的为37%。
在这些人中其中53%是在华人社团里做义工。
调查显示做义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多项选择)有”乐意帮助他人”(54%),“增加工作经历,有利找工作”(44%),“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40%)。
仅20%的受访者选择“有闲暇时间,正好可以做义工”为做义工的原因之一。
在做义工的时间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几小时到几十年不等。
绝大多数(86%)义工表示他们还会继续做义工。
本调查还对不做义工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其中“没时间”(46%)和“缺乏有关义工信息”(32%)为不做义工的主要原因。
而对义工根本“没兴趣”的受访者仅为3%。
在从未做过义工的受访者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打算将来做义工。
本调查要求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定义“义工”,尽管其结果差异很大。
但绝大多数定义都具有两个核心要素:无偿和有益于社会。
对义工的典型定义有“不拿工资并使社会受益的工作”,“人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无私地帮助他人”,“对社会有益又增加自己阅历的行为”,“帮助他人做一些政府不能做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工被看一种作社会义务感很强的行为。
因此,尽管“朋友之间的帮忙”及“工作单位加班”都是无偿的工作,但绝大多数受访者(84%,81%)不认为干这些事情算做义工。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使用了多元对数逻辑方程的分析手段试图揭示影响参加义工的决定因素,但结果显示义工的参加与否,与性别、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及在加拿大居住年限,并无显著统计学关系。
尽管这一发现出乎课题主持人的以外,但这也说明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做义工。
本调查主要负责人王培忠教授(原普华会会长)认为,本研究表明华人的义工队伍的潜力很大,比如在目前做义工的人中多数表示会继续做义工,很多从未做过义工的人正打算做义工。
但也反映出问题,比如很多愿意做义工的人不知道从何开始。
这表明如果华人社团能及时发现及引导这些有做义工愿望的人,我们的华人团体会明显壮大。
据王培忠介绍,这样系统的科学性较强的华人义工调查在加拿大还是第一次。
他本人的文献检索也未发现国内有类似的研究。
本科题的主要负责人员正准备将本调查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另外普华会正准备和其他兄弟协会一起对华人义状况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本调查是由Canadian Volunteerism Initiative(CVI)通过与普华会5000加元科研协议资助的。
根据原计划书,其中3000多元可用于劳务费。
但由于协会经费不足,劳务费的最终支出只有400加元,分别付于计算机管理人员(200元)及数据输入(200元,会外人员)。
其余的经费用于购置办公室设备,中文学校,及两个夕阳红分会的新年联欢。
本课题的主要申请人及主持人为,王培忠,丁小良,及谭一冰。
本科题还得到当时多伦多大学公共卫生系王培忠博士(流行病学),董为珍博士(社会学),及张春丽博士(中文)的专业指导。
另外江欣(当时普华会办公室主任)和杜映(现普华会办公室主任)在本调查中做了大量工作。
CVI给予本研究高度评价,该研究的完整报告(英文),可向普华会办公室(judydu02@yahoo·com)或王培忠博士(pwang@mun·ca)本人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