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华人在美国找工作,容易吗?

文章发布时间:June 28, 2005

51编辑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除了“回流”以外,另一个谈得较多的话题便是“去美国”了——然而,美国的工真的比加拿大好找吗?特转载《多维时报》的这篇文章,但愿能给做“美国梦”的网友能有所启发。

黄崇认为,“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

我一路升学、当兵、来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脸孔是障碍吗?

在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一位母亲曾表达了许多亚裔移民对后代的期望: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将没有人会轻视我的女儿,因为我只许她使用最完美的英文。

“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是最正统的英语,仍然改变不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陈嘉伟深有感触地对多维记者说。

今年五月,他得到纽约银行的聘雇,进入该公司的投资会计部门工作。

虽然走马上任不过数日,但他已经能感觉到进入这家银行是个正确的选择,“纽约银行的制度相当健全,我觉得我漫长的求职过程,都有了代价。

事实上,陈嘉伟认为,自己与一般大学生无异,刚毕业时都是没有经验的新鲜人,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有任何工作机会都要把握,唯有不断的累积与学习,才能换取更佳的机会。

他回忆这次换工作的过程,确实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累积了两年的经验后,下一阶段的工作,能否在升迁及薪资方面都给予他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成为他首要考虑的事情。

陈嘉伟进一步分析,美国人问话的方式,不像华人一般委婉,因此求职者的应答方式过于谦逊的话,也无法获得太多青睐。

从小家庭总是灌输我们,待人要有礼、要客气,印象中,华人也确实比较谦虚,这点反映在我们的履历表以及面试的态度上,很容易就让对方错估我们真正的能力。

“反观美国人接受面试时的自信表现,看在我们眼中,或许认为那叫做吹捧,但事实上,求职就是一种自我行销的能力,这是主流公司相当看重的特质,若你正在应征一份业务工作,你更该懂得如何掌握这项能力。

多次的面试经验也让陈嘉伟发觉,虽然他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但原来中国传统的习俗与文化,却已在无形中根深蒂固。

面试中许多小细节,都充分显示出东西文化的差异,譬如华人时常认为,与人说话的时候,眼光直视对方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但面试时若遇到美国人,千万要维持眼神的接触,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个礼貌,也是自信的表现。

“还有每当面试就要结束的时候,面试官通常会问我们一句:你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华人碰到这种情况,总显得安静,好像深怕问题太多,会为对方造成麻烦。

”陈嘉伟提高音调、对多维记者强调,“但若你回答没有问题,你这场面试就完了!因为这样的表现,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为公司付出的热忱。

今年甫自纽约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王薏婷,早在一年多以前,她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业界或学校举办的就业博览会,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期间,她同时拥有两份实习工作。

亚裔在美国找工作,当然与本地的美国人有很大差别!”接受采访时,王薏婷根据经验,不假思索地对多维记者说。

她回忆每当参加就业博览会时,公司行号派出的招聘专员一拿到履历表,只需看看名字,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是亚裔,许多属于亚裔的刻板印象因而出现。

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想降低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较不愿冒险雇用亚裔,因为我们不是美国人,不是他们所熟悉或理解的一群,这种情况对我们其实很不利。

“当然并非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不好的。

记得当我担任行销研究的实习工作时,上司总觉得我的数学很好,对我这方面的表现相当称赞。

然而王薏婷认为,亚裔的身分、以及亚裔与主流的差异,是求职过程中确实存在、且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面试时,对方一看见我的姓氏,第一句话总是问我:你从哪里来?”王薏婷进一步指出,这种情形不只有她会遇到,她有位朋友在美国出生,尽管这个人连中文都不会说,公司招聘人员或面试官一见到他,仍然是怎么问话。

“这种情况见多了,我朋友早已学会如何应付,他的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就是我来自加州。

”王薏婷说。

目前任职于三菱银行的蔡策则提到,尽管他自中学起就在美国接受教育,但是来自父母的传统东方思想,仍在无形中指引他日后就业的方向。

或许华人比较实际,因此父母总希望我挑选职业的时候,要作实际的考量,对他们而言,工作是藉以维持生计,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兴趣的。

”蔡策认为,这解释了为何他选择目前较热门的金融产业作为发展方向。

打破竹子天花板

多位毕业生接受多维记者访问时,纷纷表示文化差异是他们求职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韩裔职业教育专家Jane Hyun亦于其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 Career Strategies for Asians)中,指出双重文化的冲击,是亚裔找工作、或发展职业的阶段中,首要克服的问题。

Jane Hyun引用“亚太领导教育”组织公布的研究结果,系统地说明亚裔与西方人士的不同,尤其是表现在在价值观的面向上,有四项显著差异。

该研究指出西方人重视“自发与闲适”的价值,他们注重社交能力、接受情绪的表达、在行事上较富有弹性;相对于西方人,亚裔则主张“自我控制与纪律”,他们多在别人先开口的情形下说话、并且善于隐藏情绪、有更强大的内在意志以及对危机的容忍力。

此外,西方人重视“个人的价值与成就”,他们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的权力;亚裔看重的却是“谦逊”的价值,他们致力于降低个人的能见度,主张权力的分享。

而当西方人普遍较为强悍、独立、富创造性、勇于挑战权威时,亚裔则倾向采取团体合作、集体决议的过程,并且对于权威忠诚与服从。

哈佛商学院教授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发现,主管人员喜爱雇用或升迁与自己较近似职工,这种称作同质社交再现(homosocial reproduction)的现象,导因于人们对于与自己相像的人感到熟悉,若主管人员认为自己具有竞争力、且有良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倾向再次雇用这样的人。

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对于非主流背景的人可谓是种不利。

因此Jane Hyun建议亚裔,不仅要认识自己的特质,还要学习如何发挥这些特性的优势面,并且试着为自己发声、适当地挑战权威、以及在无须向自己的价值与认同妥协的情形下,适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

属于亚裔特有的文化与性质,不仅有待亚裔本身去认识,Jane Hyun认为,主流社会也有必要增进此类知识。

她在书中写道,到了2050年,非白人背景的人士,将成为美国工作力的主体,因此高阶主管必须学会如何有效与多元文化背景的职员互动,美国公司也应寻求方法,开发亚裔的技术与潜能。

她提醒公司的主事者,族裔间的隔阂必须获得消除,企业才可在现今的全球市场中,占得更好的基点。

“没有边界,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今年将自大学毕业的叶琛说出一个艺术的理论,也说出了许多亚裔的期待。

叶琛出生于台湾、在大陆读中学、1997年移民来美、2004年曾前往日本担任交换学生,目前主修艺术。

穿越许多国境的他认为,族裔不是藩篱,也不是隔阂,所以面对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多元文化的背景将成为一股力量,帮助我在作品中,展现更丰富的特色与生命力。

景气低迷找工难

叶琛对多维记者分析艺术产业的前景,他对此感到相当乐观,“因为艺术不会受到其他市场经济或景气的影响!”他说。

虽然叶琛今年才从大学毕业,对于未来的方向,却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目前观察了一阵子后,我发现将来的出路有许多选择,我们可以教书、可以作自由艺术家,还可以去博物馆或艺廊试试,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职务。

而今年春天甫从纽约科技大学毕业的黄崇□,却因为电子业的景气持续低迷,让他首次找工作就遇到困难。

像我们主修电机工程的人,学的就是如何与电脑沟通,因此语言、文化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就业的障碍。

真正的问题在于产业的景气。

黄崇□直指问题的症结说道,“2001年911事件之后,电子业就持续紧缩,因为整体景气的下滑,让各公司行号的预算缩减,采购与订单相对减少。

此外,网路泡沫化、个人电脑的供给过剩,这些都间接影响到电子业近年的发展。

“虽然今年景气已有复苏的迹象,但即便业界开始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仍然优先选择美国人或公民补上。

”黄崇□笑着补充说,“除非你能力超强!”

随后他立刻正色,继续说道,“但是能力超强的人毕竟不多。

我一路升学、当兵、来美念研究所,至今还未有过工作经验,现在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纽约求职的过程,花费我好几个月,我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

于是,家在台湾的黄崇□,选择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而台湾的积体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等相关产业,在国际间极具领导地位,这点对他来说,也让台湾成为他未来的不二选择。

黄崇告诉多维记者,他已经订好了机票,近日就要动身返台。

他说,“在纽约的两年回忆,让我相当不舍。

当初计划毕业后就留在这里,给自己一些磨练的机会,不过台湾的电子业早已与世界接轨,相信在台湾工作,也能获得许多学习与成长。

根据“全国大学及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新调查,美国2005年的热门专业包括管理、谘询、教学、业务、金融、软体研发等,其中最吃香的要属会计专业,平均起薪在4.5万美元左右。

如同黄崇所说,以往热门的电子专业风光不再,同“会计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几年来,美国选择计算机作为自己主修专业的学生正逐渐减少,美国计算机研究协会亦透露,从2003年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申请入学的学生均有减少。

电子业的就业市场不再抢手,原因是近年来美国的电子业低迷,大学生找工作比以前困难,薪酬也有所下降,且随着美国技术型工作转移到价格更低廉的海外市场,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甚至因此失业。

事实上,产业的景气与前景,的确是许多人规划未来方向的重要指标与参考。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2005年4月20日公布的资料,去年一年,各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成长上,服务生产业的表现相当出色。

此外,经济分析处推估各类数据,亦发现资讯传播科技业持续以二位数的成长,对美国经济作出贡献。

该报告指出,制造业(含商品生产业)在2004年有复苏的迹象,但成长的速度仍不及服务生产业。

若就资讯传播科技业作细部的分析,则显示其中的资讯类(含软件发表、资料处理)在去年成长了9.8%,而耐久财制造类(含电脑、电子产品)则成长5.9%,表现皆优于商品生产业的3.1%。

但GDP成长最多的产业,仍由金融、保险、地产、租赁业(FIRE)拔得头筹,FIRE在2004年的成长高达2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7%;资讯传播科技业的GDP则成长了1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批发业历经2003年的下滑后,其GDP则于2004成长3.3%。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处”每年公布各产业成长的概况与数据,建议读者可定期更新资讯,确实掌握业界发展的现况,作为职涯规划的考量与依据。

(记者林紫乔)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