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伦敦大爆炸:将多元文化政策摆上擂台

文章发布时间:July 24, 2005

【本网注】7月22日,明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他们炸出了什么东西?”的评论,虽然文章针对的是近日发生的“伦敦恐怖袭击事件”,但其中谈到该事件对西方多元文化政策的冲击,称该事件把目前西方世界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政策摆上了擂台。

而昨天的本地新闻也报道,多伦多的回教领袖呼吁加拿大的回教徒与加拿大的社会进行整合,在保持回教信仰的同时,成为一个积极活跃的加拿大公民,主动地融入本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看来,多元文化政策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实施,在这次“伦敦大爆炸”事件后,或将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移民的我们,不能不高度关注。

以下为两篇文章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炸出了什么东西?

面对伦敦受到的恐怖袭击,中国的舆论民情再度呈现出它过度简化的世界观。

要不是指斥布什主义愈反恐愈恐怖,就是抨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派野蛮凶残,仿佛整件事就是英美的鹰派和盖达组织两大阵营之间的再次交锋。

攻击英美为首的新帝国主义被认为是“左派”路线,同情伦敦支持反恐的则被称为“自由派”。

大陆网民言论有的站稳“左派”立场,禁不住要“为伦敦遇袭鼓掌叫好”;有的则坚守英美政府路线,大喊“民主国家必将胜利”。

其背后假设是但凡同情英美的就等于同意美国霸权,就等于忘记民族立场献媚洋人;另一方面是支持美国就等于支持自由民主,攻击美国及其盟友的就是反民主反自由。

在这样的视野底下,任何国际时事来到了中国,都只能沦为我们自己意识形态口水战的谈资,变成内部政论的扭曲延伸。

其实在这个时机发生这样一场恐怖袭击,除了分析美英政府反恐政策的成败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切入方式。

因为它不只是美英反恐政策的试金石,也是欧洲统一这场历史性运动的一个转折点。

原因是这次袭击正好发生在欧盟宪法濒临出局的关口,而且施袭者不是什么来自阿富汗的圣战士,却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青年人。

欧洲统一的其中一个难题是怎样处理那么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平等共存,这里所指的不同民族不只是传统的强势民族,并且包括了像德国境内的土耳其人这等数量日益增长的“新移民”。

所以欧盟特别强调多元化政策的重要,试图在一个超民族的宪政国家格局底下,保存不同文化传统的身分认同。

且莫论多元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如何困难,光是这种政策的定义定性就已歧义枝生莫衷一是了。

偏巧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在英国长大,接受英国教育,甚至想要加入英国板球代表队的第二代移民,居然成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发动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

自从这4个年轻人的身分先后曝光,英国媒体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为什么英国人要杀自己的同胞”之上了。

这个问题牵扯下来,还会引出一连串疑问:什么是英国人?移民算不算英国人?是否不管到了多少代,伊斯兰世界的移民也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爱国”的英国人?英国的移民政策是不是出了问题?它的关口太开阔?英国对待移民族群的文化是否太宽容?这一堆问题的核心正好呼应了整个欧盟面对的困境:什么是多元文化政策?它有效可行吗?

在伦敦连环爆炸案发生前出版的《外交事务》期刊7月号上,美国尼克逊中心“移民和国家安全计划”主任 Robert Leiken 发表了一篇相当引人瞩目的文章 Europe’s Angry Muslims。

在这篇算是有“先见之明”的分析里面,作者以去年谋杀荷兰导演凡高的凶手 Mohammed Bouyeri 为例,说明即使是生在欧洲长在欧洲的青年,一样可以忽然变成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派。

原因之一是他们虽然住在欧洲,但实际上却把自己隔离在一个由移民同乡组成的小社区里,不只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而且很容易心生被排斥的感觉,进而变成痛恨“同胞”的异乡人。

Robert Leiken还很耸动地拿当年穆罕默德先知从麦加到麦地那的“大迁徙”对比今天伊斯兰信徒移民欧洲,就像先知去麦地那建军然后夺回麦加一样,如今的伊斯兰也正在欧洲茁壮好重返伊拉克。

换句话说,欧洲是伊斯兰世界的殖民据点,英国人的伦敦是巴基斯坦人的“伦敦斯坦”。

这种论调并不新鲜,另一位学者史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早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就警告过美国的多元文化政策正把“全国分裂成一小片一小片争论不休的同族聚居地和部落,鼓励而且赞扬文化及语言的种族隔离”。

面对移民和少数族群,西方国家在过去数十年来有一个政策上的重大范式转移,那就是从过去的“吸收同化”变成现在的“多元共存”。

所谓的多元共存在政策上的实现就是“多元文化政策”,当然各个国家各有不同的演绎,最早实施此类政策的加拿大走得最远,它甚至容许讲法语的魁北克有独立选择移民的权力。

西班牙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做法亦很接近加拿大。

德国则准许土耳其人聚居区的中学以母语教学,但它的目的在于把土耳其人隔开,当作迟早要回家的外人。

法国往往给人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口说尊重各种文化传统,实际上走的还是同化的老路。

近日法国政府禁止穆斯林女生戴头巾上学,就惹起了国际伊斯兰社会的争议。

至于英国,则被一些观察家标举为欧盟的模范生之一,既不像加拿大式的国中有国,又不急于归化移民。

它的作法是由政府介入,协助各个族群成立自己的代表性机构,一方面资助它们搞一些保存和发展独特文化的活动;另一方面透过它们间接掌握各族群的动态,同时维持各族群间的平等均冲。

然而,正是一向标榜多元的英国出了事。

左翼会认为这固有的作法不够彻底,徒有装点门面式的文化多元外观,但欠缺足够的语言和就业政策配套,使得少数伊斯兰族群受到歧视。

右翼则会认为多元文化政策已经太过火了,忽略了怎样把移民变成正统英国人,使得少数伊斯兰教徒对拉丹的忠诚胜于对邻居的同情。

伦敦恐怖袭击不只把种族间的矛盾挑了起来,还把过去几十年来的多元文化政策摆上了擂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此相关的欧洲统一进程也将受到挑战。

欧盟诸国各有移民政策,但国民彼此之间的出入境却毫无困难,这意味?一些被某国排拒的移民可以透过加入另一国籍,轻易地拿?“干净护照”走进来。

有鉴于此,一直是欧洲统一火车头的法国已经暂停执行《神根条约》。

但你也可以反过来看,欧洲的激进伊斯兰现象更加证明了欧洲各国合作的必要,各国情治机关需要更紧密的联系。

同样被放在十字路口上的,还有欧盟自身的多元文化政策,到底是该进一步追求一个理论上可以容纳所有宗教所有文化的超民族国家,还是寻找和巩固一个以白人和传统西方文明为基础的老欧洲?4个年轻人和4包炸药,突然摇摆了本来就在疑云之中的政治实验。

究竟,风将往何方吹动呢?

梁文道 / 牛棚书院院长

多伦多回教领袖吁教徒融入主流

【多伦多在线】昨天,多伦多的回教领袖呼吁加拿大的回教徒,在谴责全球性恐怖袭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入本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据加通社讯,加拿大回教大会(Canadian Islamic Congress)主席伊尔马斯里,昨天在多伦多最大的清真寺,对一千多名参加祈祷的回教徒说:「这个国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这块土地也是我们自己的土地。

回教徒必须爱人爱己,成为加拿大充满爱心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回教信仰的真谛。

伊尔马斯里指出,在加拿大,回教徒与外界的隔离,始终是个问题,最近在英国伦敦接连发生的爆炸事件,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只有通过主动接受加拿大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避免本地极端主义的孳生蔓延。

他强调,很多回教徒,来自专制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他们必须与加拿大的社会进行整合,这意味著在保持回教信仰的同时,成为一个积极活跃的加拿大公民,「我们必须让年轻人树立这样的观念」。

伊尔马斯里的讲话后,很多教众前去和他握手,表示对他的赞同和支持。

他们认为,伊尔马斯里向人们传达了一个积极的讯息,「我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但都是生活在多伦多的加拿大人。

回教的教义是爱,害死一个人,与毁灭整个人类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也有人表示,需要整合的不仅是回教徒,而是所有的人。

前天,加拿大的120多名回教领袖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谴责恐怖份子的行为,是对回教信仰的亵渎,并号召回教徒回击极端主义的挑战。

回教组织筹划於今年秋天,在多伦多开设一些有关加拿大历史、法律、新闻媒体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回教徒更多地了解西方的社会和生活。

(2005年07月24日)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