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晚上,户外闲步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太阳对北京作一天的最后告别时,把暑热也一并收了去。
于是你感觉到晚风拂在身上,夜色裹行人, 空气中散发踏实的生活气息,卖烤肉串的,遛狗的,纳凉聊天的,大人带小孩散步聊天的……从白天的忙于应对进入夜晚私人时间的这一瞬间里,街道充满文明的生气。
北京街头很有特点,在这里你很少有你在其他大城市踽踽独行时的孤寂感。
居民好像都有种本能的轻松和自在,他们总是巧妙地躲开压力,也就不给他人压力。
反正“行色匆匆”这种形容词不太有机会用在北京人身上,他们的节奏总是悠闲的,即使傍晚七八点下班时间,马路上一脸焦虑的九成是外地人。
外国记者在中国,经常要关注各种不平事对老百姓心理的影响,是否可能导致民愤,是不是社会不稳定的因子?但要在北京找这类故事,失望的机会好像多些。
并非北京就不存在贫富悬殊、没有拆迁问题,但北京人似乎很善于化解压力。
“得过且过”在汉语里是贬义词,在此地却是过日子的高明策略。
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中下阶层老百姓常说:“凑合吧!”任他猪肉涨价,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古城早在100年前即养成这样的氛围:有钱的有钱开心,没钱的穷开心。
当然,这点底气和京城居民享有的“政治地位”也是有关系的。
这种地位是和利益绑在一块儿的。
据说,在1989年事件后,中央政府深谙只要稳住了北京,整个国家即使局部有问题或“群体性事件”,大局也乱不了。
北京一乱,问题就大了。
所以说,京 官对于涉及大多数居民利益的问题,还是小心翼翼的。
去年中共党庆日,部分北京出租车司机悄悄策划了一次集体罢驶,我不晓得当局事后是否逮到带头人,但原本 酝酿要取消的出租车“汽油补贴”,倒是不动声色继续发放。
这不,中国第一次办奥运,就挑了北京。
这决定了国家将投入大笔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把首都的市容、卫生、治安、环境都达到国际水平,其中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整体的北京市民。
最直接感受奥运荣誉的,也是北京人。
我最近申请了两星期年假,哪里都不去,就是呆在北京,骑着自行车四处看看这座城市。
朋友问:听说北京已经很工业化了,到处都是高楼?我想想,我住的那条小街,两年前只有四座现代大楼,现在盖完的和正在盖的,都八座了,原本空阔的天空,被建筑物切割成一块一块。
而成千上万用体力血汗在打造奥运城市的外地农民工,都将在一幢幢房子,一座座场馆大功告成之后,默然退出首都。
房价在飞涨,北京7月房价同比上升10.4%,为今年最高值。
买房的人愁,但有点资产的人可高兴了。
再说奥运期间北京面临酒店房间短缺,大家预期租赁市场大热,一些业主准备将屋租上调六倍,还有人巴望着奥运期间将租金上调10倍。
我不知道这是叫实际,还是贪心。
明年8月以后,这座城市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传统的市民性格还会留下多少?国内政治的需要、国际体育盛会的冲击、竞技场上的民族荣誉,这些力量将把北京人带到什么地方?那么多的变化,好像只能点点滴滴去记录,又怎么都记录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