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文章:日本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是,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来构建均势,遏制中国。
具体表现是,在扩充军力的同时,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幷与亚太地区的其他重要国家加强安全合作。
中国的强大使美国与日本有了强化同盟关系的动力。
为了保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将设法加强与日本的关系,鼓励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幷不断融入美国的全球战略。
在美国不断利用日本增加与中国抗衡的筹码时,中国的对日政策又该遵循什么原则?日本追随美国遏制中国是否有条件和限度?日本到底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愿意冒多大风险?如果中国能够让日本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日本又将如何选择?
对这些问题,人们当然无法进行确切的预测,日本自己也不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但肯定不想面对这样的选择。
也就是说,日本反而会希望中美之间不要发生对抗。
文章分析,特别是当中国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明朗,而日本又理解中国的军事力量将仅限于防御时更是如此。
中国应不断告诉日本,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倾向于挑起中美冲突。
对日本而言,最危险的做法是把自身的外交战略变成一种单项选择。
实力对比是关键因素
韩国是美国的盟友,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受保护国。
韩国与美国结盟是为了消除朝鲜的威胁,但在朝核危机中,美国对朝鲜的强硬政策却不可避免要受到来自韩国的限制。
韩国的领导者当然清楚,朝鲜半岛一旦失去和平,面对巨大灾难的首先是韩国,而不是美国。
文章表示,中国的对日政策应使日本相信,与中国进行对抗,代价是非常高昂的,而两国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则是另外一幅景象。
这两种前景的反差越大,政策效果就越好。
这是因为,在国际关系的竞技场上,如果一个强大的国家能使侵害者付出高昂的代价,那么,潜在的对手就不愿轻易冒对抗的风险,因而更倾向于合作。
在一个国家崛起的初期,它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最大,对手遏制它的意愿也最强烈,因为此时它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和风险都较低。
但如果中国的强大越具有确定性,越是不可避免,日本将越倾向与中国开展合作,而不是进行对抗。
文章指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中国有不少人主张应采取一些重大步骤来改善中日关系,甚至进行一次外交上的革命。
这一主张一度被成为“对日关系新思维”。
根据这一主张,中国应在历史问题、日本入常、日本军事力量扩充等方面表示理解或支持。
中国还应该欢迎乃至邀请日本以大国身份参与东亚地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事务,甚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日本对台海局势的担忧。
文章称,还有人认为:日本不应长期生活在战败国的阴影下;新一代的日本人不应为前代人的错误承担责任;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理应发挥相应的政治影响,应该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还是要直面现实
但是,人们也许忘了,很多问题是不能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而近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新思维”的提出者从未令人信服地论证,只要中国对日本做出单方面让步,日本便会更友好。
这是“新思维”理论最致命的逻辑缺陷。
文章称,当然,日本实力的增强将使其对美国更具独立性,但中国对日本自主性的鼓励不应以恶化本国战略安全为代价。
在日本的长期走向仍不明朗,海外扩张的可能性仍未完全排除,历史问题仍未彻底澄清,染指台海的意图日趋明显时,日本幷不必定会理解和尊重中国的利益。
不管是外交政策的决策者还是研究者,都希望能为某些外交难题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这种想法和努力都非常正常,也极为必要。
但是,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与事物本身的发展动力相比,人的智慧所能起的作用其实极为有限。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人们极有必要抑制一种冲动,即寄望于智力领域的灵光乍现,为由来已久的外交僵局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文章表示,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几乎找不到仅凭一方的善意就能取得外交成功的范例,而相反的例子倒是俯拾皆是。
中国在对日关系方面,最好还是直面两国之间和国际政治的严峻现实。
中国应努力使日本相信,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它的强大不可避免,但无意充当霸权。
中国将使任何挑起对抗者付出代价,但愿意和任何友好国家开展真诚合作。
在日本人心中形成这种看法,是中日两国避免对抗幷走向长期友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