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都知道有一种服装叫唐装,但更多的人却不知道还有一种鱼叫唐鱼。
1932年,我国鱼类学家林书颜先生在白云山首次发现了这种美丽小鱼。
其后,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小鱼辗转流传到国外,人们亲切称之为“唐鱼”。
作为一种原产中国的观赏鱼,尤其是以广州为全世界唯一原产地的唐鱼,上世纪80年代,科学界即已宣告其灭绝。
然而,水考科考队在从化、增城野外两次找到了自然存在的小种群唐鱼。
眼下,在原产地白云山确已绝迹后,政府部门和科学家正在努力为野生唐鱼再造一个安全的家。
谁能说唐鱼不是广州另一张亟待抢救的珍稀物种名片?
有一种鱼还未来得及谋面,就在水考科考队中被多次提及。
它就是唐鱼。
从化深山再现绝迹唐鱼
头天晚上大雨后,次日早上后山青苔尽湿。
这一天,水考科考队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到从化深山去找唐鱼。
“唐鱼成鱼大约也只有3―4厘米长,食蚊鱼会吃它的仔鱼。
仔鱼通常跟蚊子差不多大小”,易老师每讲到唐鱼,总会赞不绝口:“非常漂亮,身上有三条纵向金线,双鳍和尾鳍上有红色斑点”。
考察车在雨后群山中艰难攀爬,不时还陷到路边大坑中。
等这辆笨重的白色面包车赶到从化良口镇横坑水尾洞附近时,水考队步行进入一道山谷。
山谷狭长幽静,谷中多是稻田,稻田边,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溪静静偎在青山脚下。
这里曾是一个知青下放点,一座小石桥架在小溪上,桥面满是厚厚一层绿苔。
水考队从小石桥下去,开始到小溪中去调查。
容易激动的易老师替小卿拿了手抄网,急急下到小石桥下一较大水滩中抓鱼。
溪水清澈透明,沿着水草边缘,易老师一连舀了好几网。
将鱼网拿出水面,果见有小鱼在里边蹦跳,其中就有唐鱼。
第一次在野外找到唐鱼时,易老师站在水里就忍不住向自己的导师报喜。
这真是一种色泽艳丽的小鱼,而且雄鱼远比雌鱼漂亮。
只见雄鱼背鳍底部鲜红,再往上则鲜黄,仿佛给镶了一道金边,透明的叉形长尾上也同样鲜红晶润。
身体中间还有着长长一道黑红相间的金线,看起来既炫又酷。
增城小楼又与唐鱼邂逅
去到增城小楼寻找唐鱼时,已是这天下午调查的第二个点。
这次寻找,皆因在增城畜牧水产局协助调查时,其负责人骆局称,在与从化相邻的一座大山泉眼里,人们也曾见到过唐鱼。
前往小楼镇约场一带时,途中大雨滂沱。
等雨势稍歇,水考科考队忙踩着隐隐雷声向另一条山谷进发。
下到坡底,村里人在谷中砌就的一个方形小水池出现在眼前。
池中难见泉眼,然泉水长年源源不断。
站在水池边的水考队员正伸网兜,那厢,走在队伍最前边的罗建平与小刘,已在远远的山坡下大喊:“真有唐鱼呢!”原来,他们已在坡下水坑里找到唐鱼。
这厢,赵老师和小卿在水池中打捞,不一会,除了条纹小��,竟也捞出20―30条唐鱼,个个鲜艳无比。
水池下方,是另一片更大的草甸子。
由于茂密水草遮掩下的坑滩都不大,鱼类又特别丰富,水考队的手抄网这次可发挥了大作用:一条大的条纹小��被捞上来了,还有罗非小鱼以及一条月鳢幼鱼也出现在网兜中……
数百平方米的山谷中,水考科考队鱼类调查组仅唐鱼就抓到了接近60条。
一半用来做实验用鱼,一半用来测试DNA”,赵老师对这些小鱼极是珍惜,让小卿抓一些放入标本瓶时,还不忘细心提醒:抓小鱼不能直接用手用力去抓,否则小鱼马上就会肚裂而亡,而是要轻敲地面,让小鱼跳上指尖粘住,再顺势弹入标本瓶。
两次在野外找到唐鱼,让水考科考队十分开心。
水深1―2尺左右,可以有唐鱼,再深一些的水体中,哪怕再清澈也没有了。
水最浅时,10厘米深的溪水里也有,幼鱼更是多生活在浅水中”,尽管对唐鱼的生态习性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但专家们对唐鱼的分布生境已有了一定经验:即常年流水的清澄稻田、山溪小沟等地,水不能太大,也不能完全干涸。
野生唐鱼现身地
从化良口山中,科考队员穿过山里的水坝,水坝下就是唐鱼的活动区域。
■护鱼计划
300万建保护区
上世纪80年代,科学界宣告唐鱼灭绝。
这让广州渔业部门痛心不已。
为挽救唐鱼这一广州唯一的原产地物种,广州水生动物救护中心2001年起从海外引回唐鱼亲本,在实验室进行人工繁育后,他们将10万尾唐鱼鱼苗放回流溪河、白云山等地。
2004年,水生动物救护中心意外在从化水尾洞第一次发现了野生种群的唐鱼存在。
“唐鱼的再现让我们喜出望外,但同时它太脆弱了,亟须保护”。
水生动物救护中心主任梁建宏称。
2007年5月,规划建于从化良口镇横坑水尾洞的唐鱼保护区终于成立。
这也是广州第一批水生资源保护区。
按规划,唐鱼保护区预计总投资307万元,保护区总面积1881亩。
其中,保护区核心区就处于水尾洞村山谷一带。
增城、花都等其他水考科考队零星发现唐鱼后,当地政府部门也希望能以保护区的形式保护唐鱼及其综合生境。
“关键是要先保护起来”。
易老师说,他非常希望能亲自去摸清整个广州唐鱼的现实资源状况,估计这一天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