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又圣诞。
在这个孩子们收获礼物的节日里,不少朋友都在盘点一年来的得与失。
从两岸三地移民加拿大,本身就是得与失的抉择。
有人失去了高薪的工作;有人失去了稳定的生意;有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人失去了成功的自信;有人失去了家人的陪伴;也有人甚至失去了婚姻……
不过,有人得到了梦想的家园;有人得到了儿女的亲情;有人得到了爱人的眷恋;有人得到了自我的增值;有人得到了生活的质量;有人得到了全新的市场;也有人甚至得到了事业的高峰……
过去4年的岁末,我们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抵埗不久的新移民身上,追踪他们的移民生活,感受他们的甜酸苦辣、笑声泪水。
今年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聚焦在新老移民的2007,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几位受访者过去一年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在每个时期,每个人都会有得有失,但却不能患得患失。
我们可以在这几位位朋友得与失的抉择中得到更多,更多……
宇秀:没工夫喝下午茶了
“那个写温哥华下午茶的女人,现在已经忙得没时间喝下午茶了!”
经常在温哥华阅读当地华文报刊的人,对“宇秀”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常会在副刊专栏上看到她风格独特夹叙夹议的文章,特别是她那本《在温哥华喝下午茶的女人》那本大作,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文字就贵在特色,有特色才有看头,才有嚼头,这也是宇秀的文章受到欢迎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当近乎一年很少再看到宇秀文章的时候,不少人都时不时地跟报社打探,宇秀到何地高就去了?怎么很长时间见不到她的作品分享她的文思了?这可苦了死忠的读者们。
不再喝下午茶的宇秀
其实宇秀女士并没有往上“高就”,反而是沉潜到社会的底层,从一个以前没经历过的角度,获取一种全新的体验,认识到加拿大的更多方面。
不要据此以为宇秀在隐姓埋名地写一部长篇小说或电视连续剧,为了创作去体验生活,她坦言眼下还没有这样的余裕来作这样的“秀”。
她是在切切实实地生活着,这段生活的结果就是一个温馨的餐馆出现在西温哥华,以它泰式风味的特色,迅速获得社区人士的认可与推崇。
宇秀的餐馆
坐在宇秀夫妇经营的泰餐饭馆里,真的感觉很惬意、很人文,尽管在这里把“人文”当成形容词有失准确,但不用它就不足以表达那种感觉似的。
因为无论是墙上布置的挂毯,还是餐桌上精巧的烛光;无论是悬窗的竹帘还是低婉轻曼的乐声,都营造出一种富有文化氛围的格调,一如宇秀的作品,就好象被她的笔墨渲染了一遍。
这种感觉被宇秀本人所证实,她说此处原来是一家意大利餐厅,接手时房屋已经很破旧了,从设计、装修到装潢,几乎都是她亲手干的,自己一遍一遍地往墙壁刷漆,跪在地上打蜡,手编窗户的挂帘,整个餐馆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亲手调理着它不断向心目中的理想映像变化。
宇秀夫妇都是中国来的,何以经营起泰餐饭馆呢?原来宇秀的先生早年留学加国,在本地餐馆打工学的就是泰餐,有着多年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就成为他们开餐馆的首选。
在开餐馆之前,宇秀夫妇谁都没有单独当过老板,而过去给别人打工,除了手头上的活计外,不用为其他的事情操心。
当自己独挑一摊的时候,宇秀表示,什么都需要自己出头,哪道坎儿都需要自己抬腿去迈。
由于有宵小私下向市政府告“黑状”,使餐馆临街的地界发生争议,宇秀还要腾出大块时间跑政府。
正是在这种事务性的交涉过程中,才使宇秀看到加拿大政府也有十分官僚的一面,也有官官相护的陋习,也有互相推委的扯皮。
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最近频繁与市政府打交道,还没有机会了解到这么多“内幕”。
以前对加拿大、对温哥华,都是风光华丽的印象,走马观花总是涉世不深,有道是“不打不成交”,反过来也可以说“不交也不会打”。
宇秀于此感慨系之,经营餐馆虽然只是一个孤立的事情,但运作起来也是要牵扯到方方面面,正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话又说回来,正是在这种经营中,宇秀获得了一种历练。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是这样吊诡,如果为了创作特意去体验某种生活,未必就能如愿以尝;但当远离创作专注于一种生活的时候,反而会更接近创作所需要的真正本源。
当读者暂时失去阅读宇秀新作的同时,又可以对有了更多社会体验的她寄予更大的期许,为了会有更为愉悦的赏析了。
值得欣慰的是,宇秀夫妇经营的泰餐饭馆在社区已有了很不错的口碑,环境高雅,菜肴上乘,价格却相对低廉。
即便是在风雨天,亦顾客盈门。
这是对宇秀所付出的最好的回报,这个泰餐饭馆也就算是她在今年的最大的作品了。
每逢营业的时候,就会看到宇秀忙里忙外的身影。
正如她先生半调侃半认真所说:“那个写温哥华下午茶的女人,现在没时间喝下午茶了!”
Daisy Guo:移民是为了解放孩子
幸福的Daisy Guo
“只要有机会,一定要让小孩保持着创造性思维。
我们是投资移民,全部投资都在两个女儿身上。
”
移民加拿大的最大收获是解放了孩子,而且大大增加了我们和两位女儿之间的感情。
”来自云南的郭女士(Daisy Guo)在回顾移民温哥华一年多的得失时很有感触。
郭女士是一位傣族姑娘,2006年11月28日,以投资移民的身份来到温哥华。
移民前,她在云南有着一个温暖的家和舒适的生活,自己是当地正规医院的中医师;丈夫是工程师;父母和他们住在一起,乐也融融。
而且由于是少数民族的关系,还享受到不少优惠政策,起码没有“只生一胎”的限制。
她膝下两个女儿也十分优秀,今年17岁的大女儿在当地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不仅成绩好,社会活动也多,经常接待海外来的学生参访团,被认为是送往北大清华的尖子生。
Daisy Guo的宝贝
Daisy Guo的宝贝
五、六年前,一位朋友从加拿大回到云南,大谈海外感受,这一席话彻底改变了郭女士一家的生活,她决定移民。
由于郭女士大学时学的是中医,英语不是必修课,语言水平达不到技术移民的标准中。
于是只得办理投资移民了。
郭女士花了5万多人民币,找了一个中介帮她办理,并选择了一次性买断的12万加元投资类别。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好在郭女士全家上下,包括父母都十分赞同,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可能是云南仍属中国的边远地区的关系,郭女士的投资移民申请一办就是4年。
去年,她终于获得签证,于年底登陆温哥华。
由于丈夫不愿舍弃中国的工程师职位,所以平时只有郭女士独自一人在温哥华陪伴着两个女儿。
花了十几万加元办理投资移民,少了丈夫在身边朝夕相伴,自己也不能当回医生。
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呢?“值!”郭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一年里收获很大,也达到移民的目的了。
”
“我们移民完全是为了孩子,”郭女士对记者说,“虽然我的两个女儿都十分优秀,在中国上名牌大学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她们太苦了。
”郭女士回忆说,两个小孩在中国时,每天只有5小时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都被学校和老师安排满了。
只有睡觉的时间是自己的,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是谁?他们未来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的,没有自我。
”她说,“相比起加拿大的本地学生,中国孩子的生存能力很差。
”
郭女士不希望女儿死读书、读死书,“再出色也就是像电脑一样,”她说,“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了。
”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保存他们的创造力,郭女士下定决心移民加拿大,“只要有机会,一定要让小孩保持着创造性思维。
”她说,“我们是投资移民,但不是投资在什么项目和基金上,而是全部投资在两个女儿身上。
”
今年8月,来加8个多月的孩子们回到中国,祖父母及亲戚朋友对分别了短短几个月的两姐妹刮目相看,觉得他们懂事多了,责任心也强了,都认为送她们出国是对的。
郭女士的投资收到了回报。
“加拿大的教育制度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进行计划,”郭女士很有感触地说,“同样是早上起床,过去在中国都是我们叫她们起来的,现在是她们上闹钟自己起床,生存能力比以前高多了。
”
假期来到的时候,两个女孩还主动要求去打工,希望能与其他本地同学一样体会劳动的收获。
目睹女儿们的每一分成长,郭女士禁不住心中喜悦,“孩子们心灵的成长需要营养素,而不是拔苗助长。
相比之下,她们现在的生命质量更高了。
”
其实,最令郭女士高兴的是,由于功课压力大大舒缓,孩子有时间主动找妈妈交流了,这是以前在中国时不可想像的。
即使是远在中国的父亲,也没有因为距离而与女儿疏远,反而因为孩子们的时间多了,父女聊天的机会比过去多了。
除了和父母交流外,他们也经常与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通电话。
”郭女士十分兴奋,“和孩子们聊天是令我最快乐的事情,与他们交流多了,自己也感觉年轻了。
”
当然,这里的学业对姐妹俩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姐姐,来到后上10年级,功课的压力都不小。
好在得到母亲的悉心照顾,并请来补习老师对症下药的指导,成绩很快就上来了。
今年转入兰加拉学院,第一学期的三门课都取得A的好成绩。
接下来,郭女士与女儿要忙的是转大学的事情,挑选一家适合孩子的大学。
目前,郭女士除了上午去上英文课之外,基本上是一个全职妈妈。
当问到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是否感到可惜时,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路的两边都长着绿草,一只小羚羊十分贪心,吃吃路这边的,又跑去吃吃路那边的,结果小羚羊的肚子是吃饱了,但身子却累了。
郭女士觉得这个时期要集中做一件事,就是照顾女儿,“现在心里也没有想太多,有了心理准备,自己比较踏实了,生活也简单了。
简单就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