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政府与管理层的任何举措失当都不但会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还可能增加无法把握的人为风险。
1月21日 中国平安推出的近乎疯狂的再融资方案,在频遭政策打压并且呈现出明显疲态的中国股市引爆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深水炸弹并且进一步引发了中国股市的生态灾难,导致股市出现了一轮近乎雪崩式的下跌行情。尽管管理层已经三次出手救市,但每次救市的结果都只不过是一轮短暂的反弹,股市的弱势特征不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还依然故我地延续着跌跌不休的弱势行情。目前,再融资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一个特大瘟疫,使得市场的预期出现了空前的模糊与混乱。再融资的预期混乱与政策打压的预期紊乱相互交织,给内忧外患的中国股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隐患。可以说,中国股市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政府与管理层的任何举措失当都不但会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还可能增加无法把握的人为风险。
如果说管理层在近几个月用限制资金入市的办法来打压股市是有效的,那么最近一段时间管理层用开放资金入市的办法来救市就是无效的。开放式基金的开闸如果是在两个月前采用,那对市场无疑会起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并且能够立竿见影地达到救市甚至转势的目标。但在几个月来市场已经明显转弱、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发行基金救市就已经很难收到预期成效。
首先,再融资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股市的最大利空,也是引发中国股市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的重要因素。大批权重股公司无法估量的再融资方案,使得市场陷入了深不可测的供求谜团,权重股都无可挽回地从市场的宠儿变成弃儿,并且成为持仓度极高的基金和机构的抛售重点。不管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做出怎样的修改,只要这个方案获得通过,那就无疑是中国股市的重大灾难,不但再融资的瘟疫会在市场进一步蔓延,而且很可能成为中国股市牛熊交替的重大转折点。
其次,进入08年以来,中国股市的资金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逆转,IPO和解禁股的浪潮惊涛拍岸,对中国股市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融资的规模和力度继续加大,那就无疑会给中国股市带来比南方雪灾更为严重的股灾,中国股市的生态环境就无可避免地会进一步恶化,市场也会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股市和中国股民付出了惨重代价的改革成果与发展成果就很可能毁于一旦。
第三,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中国股市的发展环境今非昔比,新资金的入市规模与入市潜力都变得相对有限,再加上持续的股市暴跌所带来的负财富效应,就使得整个市场的资金捉襟见肘。在整个市场的资金入市规模明显缩减的情况下,近乎疯狂的再融资就不仅是雪上加霜,而且是釜底抽薪,其结果就不仅是再融资公司本身的股价暴跌和投资者的重大损失,而且是整个市场瘟疫的相互传递与相互传染。如果对恶意“圈钱”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制止,那么中国股市的重大灾难就很难避免。
必须指出,现阶段的中国股市正处于一个生命攸关的重大时刻。由于2008——2009年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和制度跨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年份,因而市场的走势就不仅仅是牛市还是熊市这样的市场运行趋势问题,而且还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中国股市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命运。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还远没有完成,制度层面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仅仅是股权分置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完成还取决于原有的非流通股能否变成可流通、股权分置改革能否在市场层面完成和实现。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具有产权革命意义的重大变革,是决定中国股市命运的制度性跨越,因而采取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措施确保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在制度层面而且也在市场层面实现,就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牛市迎新、熊市弃新,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推进意味着市场的大规模扩容,这种大规模扩容只能在牛市的氛围和环境下才能实现,在一个哀鸿遍野、冰封雪冻的市场环境下,全流通绝对不可能顺利完成,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也很难推进和实现。因此,在相当程度上说,能不能够维持中国股市的牛市格局,将决定股权分置改革能不能最终完成,决定中国股市能不能做大做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能不能够顺利地和有效地进行转换。从这样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管理层就不但要彻底放弃对股价指数进行打压的消极的股市政策,而且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股市的走好与走强。鉴于再融资对中国股市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与无法估量的重大伤害,管理层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在再融资的制度安排上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和改变。在我看来,对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行为绝对不能纵容,中国股市必须花大气力用好投资者的每一分钱。IPO以后的36个月之内,应该一律停止再融资;即使进行再融资,其融资规模也必须受到严格限制。上市公司只能靠改善经营来做大做强,而不能把“圈钱”作为市场竞争的最便捷途径和最主要手段。中国平安一类的再融资应当受到整个社会的拒绝与谴责,中国股市也应当大声地、整体地对中国平安说“不”!同时,在市场的大小非大规模解禁的未来两年,市场IPO的速度和进度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市场扩容应从外延式为主转向内涵式为主。如果不能创造一个资金不请自来的机制,如果不能在整体上明确市场预期,那么任何的单一救市措施都不可能收到预期的和良好的成效,市场也就会不可避免地沉沦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阶段的中国股市需要抓住要害、抓住根本的对症下药、相互配套和力度更大的救市政策的组合拳。
相关阅读:
水皮:5年大熊市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2008年1月20日,水皮在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今日关注》中谈创业板时表示,创业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板市场上大盘蓝筹在创业板推出之际也不断海归、不断再融资,从而形成主板和创业板争夺资金的恶性融资竞争。
现在看来,创业板还没有推出,但是主板市场的再融资竞赛却已拉开了序幕。1月21日,平安公布1600亿的再融资方案,2月21日, 浦发银行声明承认正在制定再融资方案,热心的媒体统计目前已经公布的再融资额已达2658亿,而去年全年才2800亿。
第一财经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时问水皮,上市公司再融资不是正常的吗?水皮的回答是,正常的事情如果选择的时机和场合不对,也会变成不正常的事情。同样处在调整周期,香港联交所一个月没有发一只新股,而沪深股市不但新股照旧,而且再融资也紧锣密鼓,这就是不正常。
事实上,在市场弱势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其实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1月21日,平安宣布方案,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当天破位暴跌266点,第二天再跌355点,仅仅两天,指数就从5200点跌到4500点。在市场层面引起巨大恐慌,逼迫管理层匆忙之中推出救市措施。而平安自身的股价也因此而一路狂泻,从110元的平安连续下跌至70元左右,跌幅近40%,市值蒸发3040亿,而和前期高位的149元相比,则被腰斩,市值蒸发更是高达6080亿。
平安股价的暴跌影响市场,蒸发市值,损失最大的还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平安的上万员工,尤其是期权即将到期的高管们,眼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一半,心头痛,备受煎熬,更遑论市价追入的员工,真金白银灰飞烟灭。投资者以脚投票,再融资规模也就自然削减,原来平安12亿股可融1200亿资金,现在按市价顶多不过800亿,如果说平安的融资项目真的需要1200亿,那么现在的结果也绝非上市公司所愿意看到的,换句话讲,在这个游戏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如果说平安再融资要做的是件正确的事,那么选择的时机就是错误的。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做一件正确的事,后果可能比在一个正确的时机做一件错误的事更可怕。
浦发银行
同样如此,虽然具体方案未定,但400亿的再融资规模已经在市场流传,结果是三天暴跌超过20%,股价从50元的市值直下40元,市值蒸发435亿,而如果从高点计,市值蒸发则为800亿。
那么,我们这个市场会不会由于融资和再融资崩溃呢?
理论上讲,只有市场低迷导致融资失败IPO停止,不存在融资导致市场崩溃的结果,但是理论上的事只能在成熟市场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就像香港市场一样。而在内地市场则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处在全流通转化过程中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
全流通是股改的结果。应该讲,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制度革命,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重大,从制度层面看,股改已经完成,但是从市场层面看,只有全流通平稳过渡之后才算大功告成。因此,2008年和2009年的市场有相当的特殊性,管理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全流通对资金的需求急增,因此,必须控制IPO和再融资的规模以保证市场的平稳。此一时,彼一时,2007年的扩大海归分流流动性过剩、平抑股价过快增长的策略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金融股的“融资门”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并不能自然推进公司治理,更不能化解大小股东的矛盾和高管与股东的利益冲突,法治环境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是仅有愿望就可以的,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再融资的管理条例必须尽快出台,否则,基本没有门槛的增发必然走向滥发,从而摧毁这个市场。
实话实说,身在这个市场,每一个利益攸关者都应该对这个市场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投资者要讲理性,上市公司要讲回报,管理层要讲规矩,资本市场是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一味索取而没有休养生息,再多的资源也会枯竭,5年大熊市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