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奥运圣火全球传递活动究竟是惨痛失败,还是意外成功?
两者都是。
对美国和欧洲的观察家来说,中国的圣火“全球秀”是一场公关惨败,因为两地抗议人士都想抢夺或熄灭火炬。圣火的中国境外传递活动似乎凸显出在中国如何对待藏族人等问题上观点的分歧;而在中国国内,圣火传递则象征了民族团结。
24岁的上海咨询业从业人员Laura Yang表示,火炬回家了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对中国人来说,圣火接力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掩盖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看法的分歧,各路观点冲突之激烈就像常驻中国的博客作家戴维•莱恩斯(Dave Lyons)所形容的“好像在观看一场全球最大、最缓慢的撞车事故”。这位30岁的美国人自创了一个词“分裂奥运”(SchizOlympics),他指出,当涉及人权等争议性的问题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就像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没有交集的世界里。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支持一个受到如此强烈非议的公开活动,他们丝毫也不感到后悔。据估算,火炬接力仪式的赞助商花费了6,000万美元才让火炬完成了全球之行。当圣火周日回到中国大陆时,有上万铁杆“粉丝”夹道欢迎,他们当中许多人脸上都涂画了中国国旗和奥运五环旗。周四登山运动员携带圣火火种经由西藏一侧(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一位队员高喊到“北京万岁!”
这样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照。在4月份圣火传递之时,Zogby International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美国人认为不尊重人权的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授予奥运会主办权。在英国,火炬传递仪式招来了像塞巴斯蒂安•科(Sebastian Coe)这样的大人物的强烈抗议,这位伦敦奥组委的负责人将身着蓝色运动服的圣火护卫队员形容为“暴徒”。
然而在中国,同样的情景看上去却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女人们把一位经常站在圣火右边第二位的护跑手当做在困境中捍卫国家尊严的帅哥英雄,这位“右二哥哥”(Second Right Brother)已经收到了一位狂热女粉丝的求婚。
当中国民众通过网上视频片断得知西方的抗议者冲击火炬后,他们大为震惊,随后做出的反应有如自己遭受了切肤之痛一般。国外的批评之声使中国国内民众一心,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24岁的北京网络编辑Douglas Zhang指出,圣火传递展现了中国人的力量。他表示,世界各地的华人自发地走到一起保卫火炬的情景让他深受感动。
奥运火炬全球之旅
border=0随处可见类似于“人人都是火炬手”这样的意愿流露。当上周日火炬回到中国大陆后,大约有4,000万网上聊天的用户把自己的头像换成了火炬,主动担当起了虚拟火炬手。
常驻北京的通信咨询顾问大卫•伍尔夫(David Wolf)表示,可能圣火国际传递活动中的观众并不那么国际化,而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观众;此次活动实际上更多的是让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
中国的13亿人并不是时时都像现在这么团结。对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扩大的不满令中国每年都有几千起抗议活动发生,非常重视保持稳定的中国政府花费了很大力气才能把民怨引向其他地方。
倡导民族主义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不过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失控。已经有一些狂热的爱国者给他们认为的叛徒发出了死亡威胁,还有人呼吁抵制法国连锁超市企业家乐福(Carrefour SA),并在它们在华门店外举行了抗议活动。中国政府已经在着手控制这种极端情绪,不过它也支持国有媒体批评外媒报导。
公共关系和品牌专家表示,如果说火炬在欧美是象征性地熄灭了的话,对其他地方更多的观众来说,火炬没有熄灭。Omnicom Group Inc.旗下Interbrand的中国业务总经理乔纳森•查吉(Jonathan Chajet)表示,中国的潜在市场还有非洲、印度和中国的30亿人。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自然能使得赞助商的心意受到左右。火炬接力和奥运会的赞助商可口可乐(Coca-Cola Co.)在圣火来到海南时办了一场流行音乐演出,并推出了一个电视广告,广告中一卷巨幅红地毯从珠穆朗玛峰上铺成圣火传递道路。
WPP Group PLC旗下品牌形像公司Landor Associates首席策略官罗斯•梅耶(Russ Meyer)表示,成为奥运赞助商有利于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的业务,但这次重要的是让可口可乐在中国树立起形像来。梅耶指出,眼下内在利益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此前历届奥运会。
奥运资深观察人士表示,北京奥运会本身或许仍会让那些恶意批评者感到惊讶,并给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指出,几乎每次奥运会开幕前都是争议一片,而今围绕着火炬的喧嚣倒是有望降低人们对奥运会的期望值。
伍尔夫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照常进行,不必去管人们的想法──就让他们以为会失败吧,这样最后的结果就再也坏不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