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单松丘、沈建华医师从中国灾区归来

文章发布时间:June 29, 2008

(加拿大都市报)在加拿大居住,要是几天不开邮箱,一定会收获不小。账单、政府信件、议员拉票、小广告等都会一一呈现。一些新移民或许还没有意识到邮政地址的重要性,搬了家也不习惯通知一大圈儿,包括交通厅、税务局、卫生厅、银行等,结果很容易耽误很多事儿。像本文所写的任老汉,就是因为搬了一次家,结果却惹来了近3,000元的账单,让一直失业、省吃俭用的他着实苦恼不堪。

记者/李海涛

68岁的任老汉由于不识英文,耽误了付款,罚款加罚息越滚越大。他在无奈之下寻求小区帮助,传统思想令他总是有四下求人的感觉,有什么话也不能准确沟通,社工帮忙的翻译件也看不懂,因此解决起问题来处处不顺。入乡随俗,学会使用社会资源,用加拿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入籍后,如何用加拿大的思重新学做加拿大人,是每个新移民应该面对的新课题。

全心全意信政府 稀里糊涂被罚款

说起任老汉的故事,要追溯到3年多前。那时候风头正火的一家华人超市在大多伦多地区四处开花,任老汉是其中一家分店的员工。无奈正当他干得好好的时候,2005年7月超市忽然倒闭,任老汉便开始了靠失业保险度日的日子。

平日里只知道干活,对身外事一概不问的他,对失业保险(EI)也同样的无知。其中怎么计算、发放时间等,他全然没有概念。他在中国坐了大半辈子办公室,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相信政府。每月什么时候收钱、收多少钱都行,几个月下来也相安无事。

据任老汉对《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介绍,他的失业保险发放期是从当年8月到2006年6月,实际上多发了一个月。这对于像任老汉所说的,他是一个不精于计算,不了解政策,历来都相信政府的人,10个多月下来,无法记得住哪个月发多少,或者是这个月该不该发。就这样,任老汉说他稀里糊涂、十分被动地占了国家一次便宜。

任老汉说,如果当时人力资源部给他通知,要他交回那一个月的失业金,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当然,这仅仅是假设而已。

2006年的12月,也就是EI停止半年以后,任老汉因为房租压力,从原址搬到万锦市的一间地下室租住下来。因为原址是一个公寓楼,人员流动量过大,他走了之后就再也没从那里取过信件,而且他觉得邮寄地址是琐碎事情,对于生活来说不算什么大事儿,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身不强力不壮的任老汉,有工作的时候倒不觉得自己老,一旦没事做了,各种毛病就立刻蹦了出来。刚搬家一个月,他就因身体不适接受手术治疗,2007年的1月和3月先后做了两次手术,令他的元气大伤。看到暂时无法工作,他就返回中国休养了半年,之后回到加拿大没多久,又在2008年的1月和3月,再做了两次手术。

正当他与病魔赛跑的时候,人力资源中心发现多发了一个月的失业金给他,在2007年2月给他发了一封信,希望他可以马上退还这笔钱,当然这封信是寄到了旧址。按照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规定,在领取失业金期间住址如有变动,要立刻通知人力资源中心,但任老汉搬家的时候已经是领取保险金的半年之后,按理说留的时间已经是够多了,不料还是出现了问题。当时还不到报税的截止日,如果是报了税,税务局等部门自然知道任老汉的新地址。

公寓楼内租客来来往往,那封至关重要的信最终不知去向。到了2008年的1月,人力资源部终于把追款信寄到了任老汉的新地址。当时68岁的任老汉正在面对新一轮的手术,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世上的一切和死神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加上他根本看不懂英文信件,因此这封信如同白纸一样,放在了他的案头,而他更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如何扛过这两次要命的手术。如此,这封同等重要的信件再一次被冷落,发信的机构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没收到任何响应,认定这个任老汉确实是不想还钱了。

到了同年5月份的时候,又一封催款信追来,此时已经不是要追回多付的828元失业保险金了,截止今年5月24日为止,加上罚款和利息等已经累计到2743.98元,这对于体弱多病现在还没有工作的任老汉来说,简直是百上加斤,难以应付。

他向记者抱怨说,自从移民以来任劳任怨地打工,从来不挑不拣,不幸失业以后就难以找到合适工作,靠失业保险度日,哪能料到政府会多给一个月。再说自己是失业保险停了以后半年才搬家,怎能想到政府追数的信那么迟才会来。

无奈之下,他求助小区组织帮助解决问题。据任先生反映,他所遇到的社工,见到他这样的穷人也是爱搭不理的,说话态度也十分不友善,好像他是故意赖国家的帐一样。上来就问自己是不是移民,是不是公民,靠什么收入,为什么不随孩子回中国居住等隐私问题,显得很不友善。他原本是希望和人力资源部解释一下自己耽误付款的特殊情况,但是社工总是很不耐烦,本来看上去不是太忙,却非让他下周四再来,因此一再耽误解释时间。任老汉说,社工让他下周来,但他经常是第二天就找到办公室去催问,结果令大家都不开心。

就这样,任老汉据说前前后后见了几个社工都不欢而散,后来终于有一个热心社工帮忙填写了申诉表,他还觉得没有把他的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就打电话向记者求助,记者看了他的申诉表之后,觉得社工已基本将他的情况解释清楚,仅仅是在是否愿意出席聆讯一栏选择了不愿意。而任老汉却表示,他真的想见见人力资源部的官员,当面解释这一切误会。为此他对社工很有意见,继而发展到对加拿大政府也产生了怀疑。

任老汉甚至认为,多给他一个月的失业保险是政府的责任,而且耽误了几个月才向他追要。由于搬家等原因没有及时归还,政府就陷他于不义,加上上千元的罚款。虽然他现在生活很贫困,老两口每月靠孩子从中国资助的500元度日。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向政府申请一分钱的福利,政府反对他处以巨额罚款,这些加在一起令他彻夜难眠。

任老汉表示,像他这样求助于社工的人,基本上都是社会的底层人士,英文不好,政策也不知道。遇到事情就两眼一摸黑,如果社工再冷眼相待,想再投诉都无门,简直不知道该找谁帮忙了。他也一再表示,自己是求小区帮忙,实在不敢得罪对方。对于加拿大的美好印象,也随着这一纸罚单而烟消云散。任老汉觉得这个政府系统存在问题,至于到底是哪里存在问题,他也说不准,总之感觉不好。

多华会:入乡要随俗 知己要知彼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任老汉对加拿大如此灰心丧气?小区服务应该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两个问题,《加拿大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对任老汉提供服务的多华会。多华会项目总监赵天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区服务机构的政策其实是挺复杂的,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

比如说多华会主要是对新移民提供安居服务,联邦政府提供的拨款只能用于加拿大永久居民(未入籍)和公约难民,这个适用范围限制非常严格。任老汉已经是入籍公民,这就是工作人员为何一开始要问很多个人问题,主要是为了确定身份,然后才能判定可否提供帮助和由什么人来帮助。

如果是入籍公民的话,多华会很多分会是没有全职社工提供类似服务的,只能由义工提供相关服务。义工的工作时间是不确定的,需要和义工预约,所以看上去办公室有很多人,但因为政府的拨款不同,每个人负责的项目也不同,所以需要另行安排时间。任老汉所说的总是约下周见面,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多华会万锦市的办公室只有一名是受省政府拨款聘请的全职社工,只有她负责对公民提供相关服务,所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一般来说公民身份前来求助的老人居多,大多英语存在障碍。像任老汉那样不太阅读政府信件的现象比较常见,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想到找小区求助,这个时候往往是小问题积成了大问题,处理时间相对来说就漫长很多。

而老人家对小区机构的期望值往往很高,总以为小区服务机构就是政府的代理单位,问题反映到或者求助到小区机构,小区机构打个电话问题就马上可以得到解决。实际上小区机构仅仅是一个咨询帮助单位,以前政府对于居民个人隐私关注不够,很多时候小区组织很容易就帮助当事人做很多事情。现在不同了,政府对于小区组织提出的咨询,先要验明授权,当事人要事先填好授权,政府才会把一些个人信息资料交给给小区机构代理。

小区机构在得到授权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帮助当事人和政府作进一步沟通,而这个一来一回就需要3到4周的时间。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环节,就以为小区机构在拖延时间,一点都不为当事人着急。

赵天恩表示,他理解老人家的心情,都是火烧眉毛才会到小区求助,一旦听说下星期再来之类的话,老人家往往会想到官僚和托辞之类的情形。 其实不然,社工既然已经接受了当事人的委托,也给在政府发了传真,也需要等待政府的回信,之后才能进一步向当事人解释。任老汉往往是第二天就来追问,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们也希望任老汉对这种工作程序予以了解,从而增加双方的理解。

就任老汉这个案子来说,社工已经在6月12日把老人的意见反映给政府,只需要等待回复,因此任老汉不必总是到多华会来催问。如果有什么消息的话,工作人员会马上通知老人,老人也完全不必担心。

赵天恩表示,类似这样的误解经常可以碰到。由于新移民来到新的国家,很多习俗和说法都不同,当事人在求助的时候常常因自己数据准备不足,或者说反映错误,都会耽误事情的进展。比如说加拿大的婚姻状态分为单身、结婚、离婚和分居,很多新移民是离婚身份,但是按照中国人的理解既然离了婚就是单身,因此很多离婚人士把婚姻状态填写为单身,但是下面数据又出现几个孩子的信息,往往把事情复杂化,这都是文化理解的差异所造成 。

他希望新移民一方面学会多多利用小区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小区服务毕竟不是政府部门。不要将它的权力扩大化,期望值过高往往会引起矛盾。小区机构不能够保证新移民的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他们只不过是当事人的代言者,帮助当事人理解政府政策,反映当事人的要求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们也遇到很多很多不理解,甚至谩骂。但是他不想进一步解释,对于当事人的一些激动行为表示理解。他希望通过《加拿大都市报》的这个报道,可以使双方有良好的了解,明白政府和小区机构之间的关系及工作流程。这不但有助于小区服务工作,也有助于安抚当事人焦躁的心理。

人力资源部:对裁决不服可以申诉

为了了解申诉细节,记者联络加拿大人力资源部多伦多办公室,通过电话采访了其该部媒体联络部发言人。

她表示,EI是为了帮助加拿大人在失业过程中找到工作,度过暂时难关的一项财政保险。当事人在享受EI权利的同时,应该有责任遵守法律对EI的各种要求。这些责任包括:愿意并且能够工作; 一直在找工作;遵循EI工作人员的指导;准确如实申报EI期间的各种收入;如实申报EI期间各种工作,包括无薪的工作;一段时间离开居住地户或离开加拿大要及映汇报。

当事人的权利包括﹕申请EI﹔汇报个人的情况﹔找工作﹔ 接收应得的EI补助﹔感觉到EI不对时及时反映﹔有权利到政府部门去看任何包含当事人的信息记录。

如果遇到EI被拒﹑罚款警告等﹐居民都可以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将对申诉进行复审。

如此看来﹐任老汉的案子﹐完全可以借助社工帮助﹐循正当的渠道﹐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所需要的是耐心以及对加拿大法规的了解﹐这正是不少新移民所忽略的。

原文出自:

http://www.ccue.com/ccp_east/2008-06-26/1214528586d1115115.html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