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9日推出规模达4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可能掀开世界经济大国以大规模支出或降息来遏制全球经济衰退的新一轮行动的大幕。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批准至2010年共计4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政府支出,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项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施特劳斯-卡恩对中国此举表示赞扬,称这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国务院还宣布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暗示会进一步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巴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宽松”货币政策可能意味着加大货币供应,让市场流动性更加宽松;这也可能在价格上得到反映,譬如银行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
中国自今年9月中旬以来已经三次降息。
综合各方专家判断看,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前外需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风险。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经济学家贾康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充分表明了这一轮宏观调控措施的鲜明特点,显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形成参照的是,美国今年夏季采取退税约1000亿美元的举措来刺激经济,德国上周也批准了大规模救市计划。
正在巴西出席20国集团会议的周小川11月8日表示,中国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在8%至9%之间。
部分经济学家曾预测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会放慢至不足8%,相比截至2008年的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率明显放缓。
在巴西,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代表经济规模占全球总量90%的国家和地区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抵御信贷危机带来的强烈冲击。
由于银行信贷突然枯竭,很多发达国家明年面临经济收缩局面,中国等新兴经济强国也难逃多米诺骨牌效应。
9日当天,台湾“央行”出人意料地将基本利率下调25个基点,这是其过去一个多月来的第四次降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