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改革开放30年:没电视剧人们晚上干啥?

文章发布时间:November 21, 2008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

1982年12月27日,上海闸北区开封路街道孤寡老人吴招娣(前左二)在包护组成员忻桂香家看电视。上世纪80年代,一到晚上,只要电视剧一播出,常常是万人空巷。 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口述人:王扶林 身份:导演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凑成一个摄制班子。

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

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人每天期待。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考察。

在英国,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