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判断的巨大差异不仅反映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上。对美国,人们同样有过类似的误断,只不过与对中国的误断刚好相反。美国社会各方面日臻完善,运转良好,而美国经济的总体环境却令人堪忧。
美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6%,相当於欧元区国家规定指标的两倍。同时,美国制造业的开工率降至20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大企业,如世界最大的牛仔裤品牌Levi’s(该品牌最初系由一名德国人於1853年创办)、可口可乐、万宝路和麦当劳等,自2004年以来已不在美国本土,而是仅在中国生产。?53?美国的资金正在向亚洲转移。2007年,由於消费疲软,美国贸易逆差6年来首次略有下降,但仍然高达7110亿美元。其中仅对华贸易逆差便达到1633亿美元。此外,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特别是日本和中国,购买了巨额美国国债。美国2004年一年的国债数额便高达1800亿美元。“中国为帮助美国人维持其生活水平提供了最大的支持”,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师谢国忠(Andy Xie)在总结美国经济形势时得出这一结论。
世界正在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生扭转,而中国是这场划时代变革的中心。中国的崛起来由何在对世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重建“中央帝国”》以独特的角度作出了回答。(明镜出版社提供)
美国经济2004年每天大约需要2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十年以前,进入美国的外国资本多数为设立企业或购置房地产等长期投资。现在,外国投资者越来越谨慎,普遍选择短线投资,例如买入美元,以便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随时抛出。他们对美国的稳定失去了信心。德意志联邦银行首席经济师赫尔曼.雷姆斯佩尔格(Hermann Remsperger)曾在2004年警告说:“在这一领域需要格外谨慎。”
德国经济正在对此作出调整,德国对美国出口每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而对华出口却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59?世界经济凭藉中国近5%的增长贡献率得以保持增长,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美国,而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停滞不前。对美国而言,这实际上意味着经济实力的下滑。依照购买力计算,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自80年代初以来增长了4倍,达到13%。美国则一直停留在20%的水平,领先中国的优势已不明显。《南德意志报》的一篇报导将中国称作“世界经济的‘伟哥’”,这一比喻十分形象。世界经济已经离不开中国。
在同一时期,德国产品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了四分之一,减少到4.5%。许多迹象表明,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美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也将萎缩。出於这一原因,美国国会於2004年秋季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美国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汇入国内的利润可享受税收优惠,有一个前提是,这些钱必须用於在美国国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上述法案一旦生效,欧洲国家将首先受到影响,因为在欧洲的利润率相对较低,部分美国企业有可能因此撤出欧洲市场。德国的外来投资近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同期外国在华投资额则增长了25%,总额达530亿美元。上述情况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全球化乃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由於中国的繁荣,美国政府被迫采取优惠措施,吸引美国企业撤出德国,回到本土。
美元汇率的涨跌近来也越来越多地决定于亚洲。中国的外汇储备约占世界的20%。亚洲各大银行拥有的美元债权占全球的80%,?其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但是他们随时有可能将这些债券兑换成欧元等其他货币,以此对美元施加压力。这样一来,外国商品的价格对美国来说便会相应提高。从这一角度看,美国应当对人民币汇率通过货币篮子与美元挂钩感到庆幸,因为从中国的进口可不必担心汇率风险。中国则希望欧元汇率继续上升,欧元对美元汇率1:1.7并非完全不可能。欧元坚挺可以给中国带来双重好处:一方面,可以促使欧洲企业为逃避欧元区国家的高昂成本而将生产向中国转移,尽管很多产品的最终出口地是美国;另一方面,美元汇率走低可导致美国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因为相对于人民币,韩元或泰铢价格太高。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影响虽不明显,但却是持久的。中国国家投资公司曾与遭受冲击的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谈判,拟收购其最多可达49.9%的股份。目前,中投公司已拥有这家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10%的股份。
但是中国人低估了美国的危机发展速度,习惯於国家调控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政府起码会把崩溃拖延到总统大选之后。事实似乎确实如此:据《纽约时报》报导,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两家房地产抵押银行在与政府沟通之后曾计划到2009年初再公布财务报告,以此拖延债务。但这一计划由於压力太大而未能实现。中国这一崛起中的世界大国高估了美国这一已然开始走下坡路的世界大国的行动空间,但是这种判断在当时却颇有市场。(《中国:重建“中央帝国”》;强朝晖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