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通报学术剽窃抄袭事件处罚3名教授。复旦大学“2007年第1号”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对3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通告”称,3起举报涉及的教材抄袭、论文抄袭皆属实,学术规范委员会建议对举报涉及的外文学院、五官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停止招收研究生、开除学籍等不同的处理。根据通告中的信息,此次调查的3起学术违规举报共涉及复旦大学3个学院(附属医院)的9名师生,包括博导、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4月,该委员会是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学术规范问题,首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
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既然不是新闻,我在这里也就把一些旧的新闻搬出来说说—-分门别类地说一说。
首先是抄袭、剽窃。
2002年12月,潘知常主编的《传播批判理论》出版,该书后成为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申报博士点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据后来调查,《传播批判理论》第8章涉嫌抄袭部分大约千字,系潘的2003级某博士生所为。
第二是学术评奖的腐败。
一些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说道:“评奖就是评委分赃,你给钱,我评你,剩下十之二三,再拿来装门面。”
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赵林、彭富春3位教授著文痛陈湖北省哲学(1994-1998)优秀成果评奖中的腐败现象。他们的话为:
“在这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肃的评奖活动变成了一场一手遮天、结党营私、瓜分利益的丑剧,在湖北省哲学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从评审结果来看,评委们相互之间的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高级别奖项中票数如此集中在评委和某个身居高位的评委的弟子们身上,即使在目前腐败成风的学术界也是少见的。”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哲学一等奖正如湖北省哲学评奖组长一职一样,历来都是×××的专利。在上一届的评选中,他的一篇反‘和平演变‘的辅导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事业》获得哲学一等奖,当时他是哲学评奖组的组长。在本届评奖中,他获得一等奖的是一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情况的讲演词《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
其三是申报课题,争立项目中的腐败。
陕西师大教授一丁说:就像一个女人还没生小孩就申请营养费一样,说我生的小孩将来要当国家主席,或者将来智力可赛过杨振宁……然后叫评委打分,根据吹牛程度,发放不同的数额的营养费,听起来真是荒唐可笑,而我们每年申报选题和经费确实是干着这种荒唐可笑的事。在当前学术道德败坏的情况下,更不乏一些申报者的选题暴露在评委面前而被窃取的事情。
更有甚者,课题一旦被批,拿出课题经费三分之请那些评委们到某地观光旅游,临走时奉送上一个烫手的大红包;三分之一成了自己的存折,吃喝拉撒全都可以从中报销,卫生纸也不例外—-发票上写就办公用品的字样;最后的三分之一才勉强对付所谓的科研课题。
其四为重点学科的评选。
重点学科的建设也已成为高校最最重要的工作,因为重点学科数涉及到教育部今后给各校的投入。因此各高校的重视。评选方法又如何呢?
一位参加过评选的学者大胆地做了揭露,他将其视为“分两步走”:
第一步,现有重点学科的评估排名。由于过去均是由专家打分,有关评选中的高校授贿和专家在评选博士点中受贿问题已是公开的秘密。因此这次教育部也做了重大改革,所有一级学科下的重点学科均有投票权,投票以学校的名义投票,校长签字。对一级学科下的各重点学科进行打分排名,报教育部最后统计总分,排在最后 20%的重点学科自动取消,并且这些打分将公布。正由于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各重点学科对待此项工作非常认真,打分也相对谨慎,客观。因为如自己打分与最终结果相差太多,说明打分的水平太低,恐被同行耻笑。而且通常重点学科均有一定的学术底蕴,比较看重学术声誉。通过这次打分,最终教育部摘帽了5%的重点学科,比原计划少,但各校的打分并没有公布。可以说这一评选方法是较为成功的。
因此在第二步的重点学科增选方面沿用了这个方法,每个申报单位均有一票。但这些学校参差不齐,有985,211大学,也有一般地方学校,军事院校等,投票无所顾忌。最终造成的局面是换票制,不管是学校水平如何,只有投我一票,我才投你一票。如某一级学科有25个学科,可以投13票同意,学校就要求必须能拿回13票同意,这完全成了一种交易。有些学校实际水平很差,但也要求一定要你投他一票,否则他的票就不要想。由于在这场游戏中参与者都希望从中获得利益,因此空头承诺,谎言,欺骗充斥其中,学科负责人从一地飞到另一地,学术殿堂被彻底的玷污了。某些三,四流的大学不择手段,漫天承诺,最终可能将最差的学校选上去。这样的投票结果怎么可信。而诚实守信的学校将被淘汰。
其五为高校主办的期刊公开“创收”。
许多高校学报还将出版增刊作为创收手段收取“版面费”,甚至将一期增刊拆分成多期增刊出版,以达到多收费的目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其质量如何,谁敢保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恶心”局面呢?无疑是当下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评价机制所带来的恶果。其中,我们从职称评定就可见一斑。
有人做过这样的总结,职称评价制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专利。此话不假,在中国大学里,职称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同时也与该教师的住房、待遇等密切相关。譬如某大学就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讲师的住房二房一厅,副教授的住房是三房一厅,教授的住房则是四房一厅,博导的住房是四室二厅。
有了以上的规定,为了评上职称,大学教师中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还有的花钱雇人写文章。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四处挂名,别人写了论文,请求人家在发表的时候将自己的名字属在后面,以此增加自己的论文篇数。有的教师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论文稍稍修改一下换一个题目,再拿出来发表,又充当一篇论文。有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一本专著中的所有章节都拿出来砍成若干篇当做论文一一发表……
学术腐败,当然贻害无穷,理应进行揭露和打击。然而,谁又能说得清学术腐败背后的社会问题?因为,这绝不是几个人的学术品质问题,也非是一两句话就能将个中积弊剖析得清清楚楚的。毫无疑问,今天高校的学术腐败同整个学术环境、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资源的分配等等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关联。从某种程度来说,那些 “学术腐败分子”,也是受害者。
最可怕的是,学术腐败已经成为高校乃至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家见怪不怪了,也成为一种中国高校的“集体无意识”。
【注:学术腐败现象,社会各界有多如牛毛的评论,本文也受了学术腐败中“抄袭和剽窃”的影响,故文中有很多是他人的话,我也未将作者姓名一一列出,请多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