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中国国内就流行着一种对海外华人的评价:“说话洋气,花钱小气,穿着土气。”很多海外华人回国听到“三气”置评,不禁莞尔,但并不完全认同。
中年人:说话习惯 花钱量力 穿衣舒服
君梅,47岁,硅谷工程师。君梅表示,说话洋气,既是一种误解,也是说话人的身份、态度使然。
君梅和先生当年出国时都是二十多岁,母语已经根深蒂固,只是由于美国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久而久之,这里的“老中”都会习惯于说中文时夹杂英语,比如“ 哪里去找Parking?”、“你今天去Shopping了?”、“啥时候一起出去Hang out?”猛然一回国,平时习惯的说法不经思索就会脱口而出,并不是汉语说不好。
君梅说,如果谁回国向别人解释自己汉语说不好,有点“装蒜”的味道;国内人有时候也会误会说话人“很拽”,其实只是大家回国说话时稍加注意,就没有那么多误解了。
至于花钱小气,君梅说,“那要看怎么说?”君梅一家住在库柏蒂诺市,从中国国内的标准看,真可谓“花园洋房”,还带个游泳池。不过,这里税率高,薪资很大一部分都交了税,一家四口,夫妻两人收入虽然都很高,但是最后真金白银拿到手里并不是多么宽裕。而且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都要掏自己的腰包,除非逢年过节,很少有人送礼,“报销”更是无稽之谈。
君梅这几年回国对此感触颇多,她每次回国多是带些营养药、巧克力或者化妆品,拿得出手也还负担得起。但是中国国内的朋友同学很多都特“大款”,这个送一支万宝龙的钢笔,合下来也要几百块美元;那个送一条白金颈链,还有居然直接给她一张 2000元的购物卡。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借花献佛,他们接到礼物再转送,反正不用动自己的荷包。
君梅年轻时是个美人,但是在打扮上并不是很上心,“入美随俗”,她也经常是一件T恤、休闲裤就上班了。在IT公司,大家都是如此,而且没有人会“先敬罗衣再敬人”, 怎么舒服怎么穿也就习惯了。
君梅表示,这几年中国国内在穿衣确实很追求时尚。不过,一些本地普通的牌子,在国内都成了大牌,合成美元都比美国贵,并不划算。这两年回国,君梅除了购置几件唐装,并未再多买衣服。
年轻人:虽未一掷千金 但也追求时尚
李秋雨,28岁,投资银行部门主管。在帕洛阿图的一家金融机构任职,年薪颇高。在她眼中,对海外华人的“三气”评价不再符合19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
秋雨说,她们这一代出国留学、后来留下工作的人中,有一部分家境已经很不错,不但不用像当年的留学生们给中国国内父母寄钱,反而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家人资助。
秋雨从小家里就给她请英文老师补习,她的英语发音和水准都相当不错。曾在北京一家著名美资金融机构工作一年的她回忆,那时候同事之间说话也是中英文夹杂着说,只是用的一些词汇和现在不同,而且公司的部分主管也是美国人,沟通必须用英语,因此她后来到美国工作,期间公务或者休假回国,在语言上并没有感觉到 “别扭”。
至于花钱,秋雨的观点是,只要自己认为值当,又负担得起为什么不买?她也很理解上一代留美人特别会“勤俭持家”,那时很多出国的人没有经济后盾和积蓄,国内的生活环境大不如现在,来美后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真是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长久下来,难免让外人看来“勤俭 ”过度。“我发现,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很受留学期间形成习惯的影响。”秋雨留学拿的是半奖,生活费主要靠父母,虽然她没有刷过一个盘子,但是与原来在国内的 “大手大脚”相比,她也有了些许转变。
秋雨的“穿着”和“花钱”紧密相连,她最喜欢电视剧《欲望城市》中的一句话:“你为时尚而活 ”。名牌聚集的斯坦福购物中心是她平日休闲逛街的最爱,另外她也喜欢去旧金山的联合广场,因为经常可以见到打扮入时的漂亮女孩,很“养眼”。秋雨去纽约出差也间或会到第五大道中扫货,上月她花了好几百美元在纽约剪了个新发型回来。
秋雨表示,她的消费观念在华人中并不是没有代表性,很多她这个年纪的女孩都会有同感。秋雨上月在一个海外华人经常光顾的网站论坛中,看到一个同龄女孩为是否花3000美元买一个香奈尔牌子的经典坤包而征求大家意见,秋雨也发了帖子上去表示支持;当然也有对花钱买“奢侈品”表示反对的跟帖,但是完全不是一面倒了:“看得出来,现在的年轻华人消费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秋雨表示国内人在穿着上舍得花钱的比例更大。不过,对服装档次的定义也不一样。秋雨总结,论穿着,中国的比较跟风,时髦风;美国的比较没风,只有纽约、洛杉矶几个大城市里刮点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