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面清零了。”
这是这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5月17日,上海16个区全部实现社会面清零,这场大上海保卫战,很快就要迎来曙光了。
随之出现的,是一波波离沪潮。
只是5月17日当天,上海虹桥站就累计发送旅客七千人。
得知消息后,无数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穿着防护服,拖着笨重的行李,希望早一天离开上海,回归家乡。
只是,回家的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一
先是买票难。
因为列车尚未完全恢复运行,所以能放出来的票并不多。
有人说,自己明明看着还有票,可点进去票就售空了。
有人托亲戚求朋友帮忙一起抢票,但往往抢了好几天还一无所获。
有一对小情侣,为了抢到回家的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盯着手机,看着放票信息。
男孩说,票太难抢了。
女孩说,为了抢到这张票,我已经整整一周没好好睡过觉了。
好不容易抢到票的他们,穿着防护服,坐在车站的空地上,如释重负。
更多的人为了回家,不得不找“黄牛”,他们不在意目的地是哪里,他们愿意临时加价五百,甚至一千,只想着快点离开上海。
因为“封城”这两个月,他们过得实在是太难了。
候车大厅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是三月份来的上海。
本是想来治病的,谁曾想,刚出院就遇到了疫情。
不是本地人,吃住都成了问题。
酒店太贵住不起,空置的房子太难找没法住,老两口只能在街头四处流浪,寻找能够暂时遮风挡雨的地方。
漂泊两个月,记者还想多问问,这两个月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没想到老太太当下就哭了:“不想多提,能够回家就可以。”
眼角流出的泪,哽咽的样子,看得人忍不住心疼。
谁都知道,那一句不讲了的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无奈。
二
但对于夫妻俩来说,能买到票,能安稳坐在车站等候发车,已经令很多人羡慕了。
5月16日那天一大早,有人曾开车路过火车站,顺手拍下了火车站的人流。
不少人拖着行李急速前行,行走的人群长达好几公里,从火车站门口一直排到了高架桥上。
队伍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儿。
有人凌晨就赶来了。
有人怕核酸过期,在火车站外面的草坪里将就了一宿。
还有的人,因为没能买到票又无处可去,干脆提前来到火车站等着。
等新的放票信息,等一线希望。
这几天,火车站外的地方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的人。
毕竟,留在这里,要比四处漂泊,心里更有底。
为了抵达火车站,很多人开启了“跋山涉水”般的行程。
这两天,上海日报发布了一则视频——《漫长的出发》。
视频中记录的,正是那些离沪人员的经历。
有一个小哥哥,拖着行李箱从松江走来的。
24公里,他走了足足7个小时。
走不动了,就在马路边休息一下。
有一个小姐姐,从徐家汇赶来。
她说,徐家汇是有车过来的,车不多,她问了,费用太高了。
于是她放弃乘车,决定骑单车过来。
因为不熟悉路况,她开着导航,边找路边骑行,骑了13.5公里,才终于抵达。
而这并不是个例,这些天在上海街头上,随处可见步行拖着行李的,骑行拖着行李的。
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曾充满梦想的城市。
他们用单车拖着全部家当,开始了新一轮的跋涉。
这几天,看到有一个小哥哥,用共享单车拖着重重行李前往车站。
他身后背负的,也许正是自己在这座城市全部的梦想与希望。
要走多远的路,并无人知晓,但他脸上带着笑意。
要回家了,终于能回家了,就是此刻最令人安心的消息。
三
但还有更难的,是那些还没上路就被卡住的人。
这两天,在一公交站台的始发站,传来了女子悲切的哭声。
他们是一个6人小团体,3月份来上海做泥工。
才干了十几天活,就发生了疫情,他们被封在工地六十多天。
好不容易等到解封的消息。
他们着急地抢票、打包行李,做核酸,在深夜步行整整三小时,才来到公交始发站。
他们本以为这下可以顺利去火车站了。
谁曾想,20日上午9点做的核酸结果却迟迟未出。
上不了这趟公交,就意味着赶不上中午的火车。
记者问他们:那赶紧再买票啊。
他们说:哪里能买到票,底下人都抢着,我们托人才买到的票。
记者再问:一定要回去吗。
他们说,要回去,再不回去,家里的麦子就赶不上收了。
说着说着没忍住,这个七尺男儿哭出了声。
回不了家,今年的收成就没了。
留在这里,没有收入只有支出,日子更难了。
是啊,倘若还有一线希望,谁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离开?
人都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几两碎银。
可就是这几两碎银,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外地人背井离乡来上海打拼,谁不是为了多赚一点钱,谁不是想着能让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
可如今,钱没赚到,人却憔悴了不少。
家里收不了麦子,上海高昂的花销,挣不到钱的日子,都成了压垮打工人的一根稻草。
四
好在,最难的时候,总有人挺身而出,甘当摆渡人。
在上海,有一名外卖骑手,叫余林。
因为工作需求,他成了保供人员之一,得以穿梭在大街小巷,为需要市民购买商品。
“离沪通道”打开后,他明显感觉到街上的人多了起来,15号晚上,他刷视频时,看到很多人都在求助“拼车”的消息。
有位吴先生因为联系不到车,决定步行20公里前往车站。
余林见状后,立马联系到了他,跟他说,自己可以送他去车站。
随后,将他的行李放在踏板上,载着他赶往目的地。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太多步行的、疲惫的赶往车站的人。
于是,余林决定加快速度,多送几个人,让这些走了好几个小时的人,能得到片刻的喘息。
他对吴先生说:“得赶紧把你送过去,多帮一个是一个”。
简单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动作,成了这个深夜最动人的瞬间。
记者联系到余林时,他已经送了十几位旅客抵达车站。
也让这些人,在离开的最后瞬间,感受到了“上海温度”。
不光是他,这几天,有报社记者得知,滞留在火车站附近的人越来越多,担心他们没饭吃,专门买了桶装面,带了几大桶开水,费尽心思搬运到虹桥车站外,让滞留旅客们吃一碗热乎饭。
他们说,不要钱,只是看着他们的风餐露宿感到心疼。
谢谢他们来过上海。
还有热心市民得知情况后,自掏腰包买了几十盒盒饭,赶来送给旅客,好让他们在离开上海前,能吃上一顿晚饭。
他说,我能有多大能力我就买多少份,直到送完为止。
很多人看着他们的付出,看着看着就哭了。
是啊,不用想就知道,得知能够离开的消息后,很多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票,做抗原,做核酸,担心前后相差一秒钟,就无法顺利乘车。
更有不少人,徒步几十里地,只想着快点到车站,别误了车,别回不去了。
还有太多人,滞留在车站门口好几天,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境地。
好心人的出现,无疑给这些人的内心注入了力量。
也许这两个月,太多人受苦受累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这群离开上海的人,感受到最后一点温暖。
疫情虽然带给我们太多辛酸苦累,但最难的时候,总有一群人愿意倾囊相助,让善意和温暖在这片土地上蔓延。
这个世界,总会用它的方式偷偷爱你。
五
如今,疫情虽得以控制,但还有太多人,正做着离开上海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能找到一个地方,从此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处游离,免我无枝可依。
但不管曾经经历多少苦难,我还是想告诉你,暗夜过后,黎明总会到来。
曾经那些颠沛流离的瞬间,也许是在教会我们,珍惜和平安稳的生活。
我知道疫情三年了,太多人在这其中被消磨掉了耐心,太多人被经济的重担压垮了脊梁。
但天灾人祸难以避免,作为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遭遇困顿时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安抚好自己的情绪。
倘若可以,也别忘记在别人遭遇困顿时,伸出援助之手,传递爱与温暖。
好让这个世界,充满生生不息的希望。
如今,上海的公共交通正在逐步恢复,通往各地的车票也加大了放票量,复工复产也在稳步推进。
上海,即将要迎来自己的新生,一切生活也就要恢复正常了。
很快,离沪的门槛就没有那么高,前往车站也不必经受那么多磨难了。
你看,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你要相信,人这一生,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相信疫情一定会消散的,相信我们面临的坎坷与困顿,终有一天会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