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社记者柯宇倩报导/“一个国家承受打击、对侮辱言论一笑置之,以及严正面对批评的能力,是这个国家臻至成熟,还有它的人们身处在伟大国家之列的第一个指标;但,中国还未到这个程度。”《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的共同作者卡尔•拉克鲁瓦(Karl Lacroix)对多维社说。
2006年,《欲望上海》(Sex and Shanghai)博客的作者ChinaBounder以第一人称描述如何利用外国人的身份“玩弄中国女人的过程”,遭到中国网民大力抨击,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张结海甚至发出“网络追杀令”,要求大家将这位“流氓外教”赶出中国。
Chinabounder曾对美联社称,这起事件只是一场有策划的恶作剧,只为了调查现在的中国到底改变了多少。
最近,《欲望上海》博客打出了一本书的图片:《中国门面的断层線: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Fault Lines On The Face Of China: 50 Reasons Why China May Never be Great),该书作者为拉克鲁瓦以及大卫•马里奧特(David Marriott),后者曾对《卫报》披露,自己就是Chinabounder,原来先前的恶作剧原来是为新书做宣传。
《中国门面的断层線: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日文版。(欲望上海网站)
《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一书中不只露骨地描写与中国女性的床上经验,还指称中国人缺乏创意、中国政府陈腐。在该书的新闻稿中,作者也承认这本书可能大大激怒中国人。
中国还不是大国
拉克鲁瓦在接受多维社采访时表示,也许,一个国家承受打击、对侮辱言论一笑置之,以及严正面对批评的能力,是这个国家臻至成熟,还有它的人们身处在伟大国家之列的第一个指标。
“但,中国还未到这个程度。”拉克鲁瓦说。
这本书已在今年5月时先推出日文版。拉克鲁瓦表示,《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会首先交由日本东京的讲谈社出版,是由于他具有雄厚的财力,以及与美国出版商蓝登书屋的良好关系。
“而日本,是大部分中国人仍视为最大敌人的国家。”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说,他们是刻意首先在日本出版这本书,因此,他与马里奧特实际上就是要藉此羞辱中国与中国人。
“我们也加入了不错的公司,如星巴克、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丰田以及许多其他被冠上‘中国侮辱者’恶名的公司。通常这些冠名者是政府,但有时候也包括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有其他事好做的中国专家。”拉克鲁瓦说。
至于中国政府与部分人士为何要对这些企业贴上标签,拉克鲁瓦表示,他与马里奧特均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在他开头的那段谈话里。
“不论是成熟度或是泱泱大国程度,中国都还未企及。”拉克鲁瓦说。
两人的中国经历
拉克鲁瓦为加拿大人,他的父亲在美国出生,母亲则来自英格兰,拉克鲁瓦说,因为两个不同的国家背景,让他具有多元国家的视野,也让他的性格受此影响。他从小随着家人在各地迁徙,在拉克鲁瓦的心中,中国才是最能满足他“流浪欲望”的国家。
拉克鲁瓦在1992年的夏天来到中国,对他来说,中国行是件梦想成真的事,在这段旅程中,他就像个狂喜的小男孩般,在上海闷热的夜晚气息里,他找到了想要的那份“新”大陆温暖。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说,在90年代初期,中国的确是个新的“应许之地”。
拉克鲁瓦在早年便开始靠笔吃饭,他当时在加拿大西安大略省的一个当地报社担任记者工作,文字对他来说很重要,这样的重要性不只是因为得靠它生活,也因为文字能激起他人的回应。
如今,已过55岁的拉克鲁瓦,将他的观察力与经验与自身的观点做结合,向中国发出“抗议之声”,藉以点出这个全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不愿面对更高要求的心态。
不过,拉克鲁瓦希望,他的后半生能住在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地区——亚洲。
至于马里奧特,他是个美酒收藏家,也是个大量阅读者,他读书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而品起酒来,则会认为将酒保存起来不喝是种浪费。
马里奧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时,他几乎要相信自己一辈子将投身学术界,但随后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机会到来,那个机会便是中国。
马里奧特在一份官方报纸内担任编辑工作,秉持“新闻自由”的目标,两年来,马里奧特发现,在中国所谓的“自由”,完全是政府所定义的自由。
在新闻家庭中出生的马里奧特,认为中国的新闻自由是受到规定与法律限制的,也是不合乎逻辑的。
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马里奧特与拉克鲁瓦见了面,两人很快地讨论新书的计划,马里奧特提出一个不同的写作方向,也谈到了与拉克鲁瓦的“中国兄弟情缘”。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称,目前年近40的马里奧特是位精力充沛的语言学者,他积极学习中文的听、说、读、写,好理解对马里奧特与拉克鲁瓦的各种声音,尤其是负面的声浪。
马里奧特的生活将持续存在着“亚洲因子”,其中,中国的生活影响深远。
拉克鲁瓦表示,他与马里奧特的“中国兄弟情缘”将会继续下去,并化成一本又一本的书籍。
其实不是要攻击中国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解释,他们的书不是要攻击中国,而是一个警告、一种惋惜:如果中国不对自己的问题打开眼界、心胸,则中国将很可能无法得到伟大的称号。
“这本书提出了中国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理由,但我们没列出的还有数十个。中国正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他们将一只眼睛的目光放在很明显的成功上,但另一只眼却对本身的失败视而不见。”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表示。
拉克鲁瓦补充,目前处在断层上的,绝对是中国政府,但有一部份也是中国人民,是那些已经见到可能的侮辱,但却不去承认那些正腐蚀社会的危机的公民。“共产政府打造了一只纸老虎,但对中国人民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却是一只有着血肉身躯、有胆识的龙。”
谈到这本书那引发不满声浪的观点时,拉克鲁瓦说,“事情正变得更好”或是“事情正在改变”,是西方媒体的批评文章中必须包含的标准词汇。“为什么?只为了平衡。批判文章的作者或是发表的媒体都会希望文章看起来客观、公平。”
“但是,这本书里没有平衡这件事。”拉克鲁瓦表示:“没有什麽要道歉的。我们认为‘平衡’是种浪费时间的新闻心态。书里只包含了问题、困境,还有50个需要关注的理由。”
不过,拉克鲁瓦解释,写这本书不是因为他和马里奧特讨厌中国,相反地,他们拥有中国经验,他们其实是喜爱中国的。
“我们是热爱中国的,因此给予提醒、试图将事实描绘出,这是我们所知的真相,是没有虚假‘平衡’的真相。”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说。
虽然坚持不在书中采用那“虚假的平衡”,但当拉克鲁瓦与马里奧特与英国出版社接触时,被认为书中观点太批判。“我们也与英国出版商签了合约,虽然西方的编辑完全没有中国经验,但他们拥有充分的平衡能力,并宣称这本书太批判了。他们的看法是,若没有‘平衡’,则这本总结中国25年来生活的书,(读者看完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都没有。”拉克鲁瓦说。
不过,拉克鲁瓦认为,对作者来说,他们的经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解释、描绘能力,至少能仔细分析出今日中国的50个问题,是这50个问题让这个应是伟大的社会停滞不前,没有机会在未来加入大国之列。
既然这是本带有强烈批判的书籍,甫推出日文版便受到许多中国人的批评,又没有计划推出中文版,那么是否所针对的读者只是西方或日本民众?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解释,若要说这本书完全是写给西方人看的,绝对是错误观念。“虽然我们在写作时,的确先想到西方读者,但我们也非常希望中国人能阅读它,希望中国人能够体会这本书的想法。”
他补充道:“我们利用ChinaBounder的博客来讨论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想藉此拓展我们的读者群。这本书不可能在中国出版的,这是我们与中国人民讨论书中议题的唯一方法。”
“其实,我们很乐意与任何想探讨这本书的人进行交流。”他说。
网上的抨击
《欲望上海》博客在2006年刊登博主玩弄中国女子时,已受到大批中国网民的抨击,如今拉克鲁瓦及马里奧特这带有批判性的新书一出,网民们再度火力全开,大力批评。
有网民Cyrus在《欲望上海》留言直称:在我听来,他是个自大、傲慢、以为自己什麽都知道的低能者。Usagi骂道:你的心智与态度都是白人!一匿名者则认为,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批评中国、不尊重他人文化,难道不太过份了吗?
也有匿名者质问:为什麽要浪费时间用英文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西方人没兴趣。认为一个外国人的批评可以改变这个国家与人民太天真。改变的力量是来自内部的。
留言者dawud表示,博主说:“我有一个理论…”但它与“理论”难沾上边,它只是一个随机观察的结果……
American Ghost则讽刺,这是变成富者的聪明方法,写一本贬低中国的书……让愤怒的数百万中国人去买书,这样他们才可以为自己辩护。
发出“网路通缉令”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张结海也在博客要大家拒买此书:“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唱衰中国,而是Chinabounder先生的水平我已经领教过。他在中国用中文出版过两本书,我也翻了一下,实在不敢恭维。”
对于2006年“上海外教”ChinaBounder发文夸耀自己与多名中国女子有过性经验的事件,拉克鲁瓦不愿谈论,也不愿证实它到底是否纯粹是为了这本新书所想出的宣传手法。针对外界的批评,拉克鲁瓦解释,写书的过程里,他们也花了无数小时去收集资料。
“写作这本书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还不包括花在收集资料与采访的无数时间上。这本书是在仔细研究与写作下完成的。”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说。
至于书名,也是经过一番推敲。“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门面的断层線:中国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大国的50个原因》,其实是有个让步。在此之前,我们为了书名中的一个字烦恼了几个星期:到底应该用‘可能’(may)还是‘会’(will)?最后,我们认为‘会’这个字似乎太过负面,也太笃定、太强烈坚持己见,也似乎断定中国一定失败。”拉克鲁瓦说。
因此,最后拉克鲁瓦与马里奧特使用了“可能”这个字。“因为我们的书只是一个提醒,当传达这样一个讯息时,也应该给对象一个希望。”
“我们也希望避免被别人指责说,我们所采用的资讯都是西方那些带有偏见的观点,因此,50个理由中,每一个都有中国公民与媒体资源的验证,只是,有些如西藏与新疆的议题,由于中国境内没有客观的报导,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国际性的资源。”他说。
拉克鲁瓦表示,两人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基于事实所写的小说的计划,其实两人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合作过一本书:《我愿意,嫁个老外当老公》。“我们所有与中国主题有关的作品,都必须经过彻底的研究,无论它是虚构的或非虚构的。即使在ChinaBounder尖锐评论的背后,也潜藏了一个经常被毁谤者忽略的真相。”
拉克鲁瓦对多维社说,当黑色喜剧、讽刺剧与淫秽的幽默所指的对象是政府领导或政府机关时,在中国都是不被允许的。也因此,当中国读者试图去消化那些“恶名昭彰”博客上的评论时,他们会有所误解。“在更加开放,或也许在一个民主社会,政治讽刺被视为一个安全的活塞、是市民猛击政客的一种方法,也是人们对政客发出:‘嘿!别忘了,我们看着你。’这样声音的方式。”
对中国的期望 拉克鲁瓦说,这本书最后一章“中国的声音”,也就是第50个理由,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中国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展现自己,那么,中国该如何激发世界?没有一个和谐社会能在每日有偏见的政治体系中成型。”
“我们要求中国对世界展现一个走向未来的方式,不过,我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也还没找到正确答案,那麽,当中国找到这条道路的那一天,它将不只是伟大,还会是最伟大的国家。”拉克鲁瓦说。
想对此出发表评论者,以下是作者交流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