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官商勾结是当下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那么腐败案件往往演变为政治案件甚至是权力斗争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旦政治层面介入,人治的色彩就进一步被强化了。大多数工商精英还不习惯于以一个现代公民的身份对公共事务进行发言,但黄光裕事件是否会打破工商阶层的鸵鸟心态呢?
黄光裕自杀的五个原因
黄光裕自杀,大概有五个原因:
一是巨大的落差造成心理失衡。由一个万人敬仰,走到哪里都众星捧月的富豪,一下子沦落为与流氓小偷一样的角色,心理失衡,选择自杀。
黄光裕为何想选择自杀了断,个中蹊跷引人注目。(资料图片)
二是不堪忍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一旦卷入了中共利益派系之间的官商纠斗,任凭你铁嘴钢牙,在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里,办案人员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大陆媒体报道,专案组人员先是使黄光裕处于疲倦状态,继而大捕其亲信党羽,令他彻底孤立。黄光裕经不起调查人员的疲劳轰炸和心理战术,全面崩溃。这也可能引起自杀。
三是良心受到谴责。在巨大压力下,黄光裕不断爆料,供出与己相关的政商界人物,而随著大批高官政要相继被调查或双规,黄自感自责羞愧,丧失江湖道义,罪孽深重,不但难逃法网,今后亦无颜见江东父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因而萌生死意。
四是知道得太多。据说黄光裕多年来花费数亿元人民币,在中央部门、公检法司及各地方政府,买通了上千名各级官员作为其保护伞,编织黑金贿赂网络,其中也牵涉到中共高层干部的子女及秘书。而这些情况,说也是死不说也是死,不如把一切烂在肚子里,即能保江湖名节又能保护家人安全。
五是外界压力。知情人士说,有人通过中纪委办案人员传话,“说得越多死得越快”。也有消息指,黄光裕“坦白交代”,令“相关人士愤怒”,要置黄于死地,令黄不寒而栗,欲自我了断。相关报道说:“日前他趁看守人员不注意,在监仓中以利器割脉自杀。”这个“利器”之说很有意思,从另一个层面强化了外界压力迫使黄光裕自杀的可能。
黄光裕自杀“利器”的蹊跷
要说明这个“利器”是哪一类东西,我们可从何洪达自杀一事来分析一下。
据知情人士讲,被关押一年多的原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何洪达(副部级)何洪达也曾自杀未遂。正因为其自杀消息引发了巨大震动,才出现今年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质问中共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的事情。质问他“为啥干部被叫走一年多仍无说法”,屈万祥以不好公开为由进行了解释,屈说:“案件调查过程中,一旦什么都公开了,那这个案子就没法办了,有个销毁证据的问题。”世界上所有的民主国家,都是公开办案,都不怕罪犯销毁证据,就独中共的中纪委害怕。反过来,是否也说明中纪委所谓的证据,也见不得阳光呢?其取证的手段更怕让世人皆知吧?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何洪达案始于中共十七大之前。本来只查出一些无关原则的问题,当时的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为了保住干部,同时也让中纪委下得了台,就批示说,只要何洪达承认所犯错误,就给个党纪处分,保留级别。但何洪达觉得比窦娥还冤,因为比他问题更大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稳如泰山。而他之所以落狱,一是因为刘志军自保而抛出他转移视线,二是由于中纪委主管铁道部的办案人员立功心切,急于捞政绩升官。刘志军本是江泽民的人马,早就有大腐败传言。陈良宇案发后,刘一看形势不对,见老江连嫡系陈良宇都保不住,自己就更朝不保夕了。于是,刘志军见风使舵,拜倒在中纪委副书记何勇脚下,并找机会表达了他要效忠胡总书记的决心。
铁道部是个国务院系统中唯一没有进行过任何改革的部委,它有自己独有的政治系统、财经系统和保卫系统,俨然是个独立王国,有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每年光铁道部自己支配的基建投资就成千上万亿。刘的这一举动当然受到欢迎。刘为了表示效忠,也为了把自己与腐败切开,就伙同中纪委主管司室,主动喂举报材料,积极配合,一个红脸,一个白脸,轻而易举的把何洪达弄了进去。何洪达当然觉得自己冤。就是死不认账,不肯服软,于是中纪委专案组负责人恼羞成怒,不办掉何洪达势不罢休。
等到中共十七大开完,吴官正一退,中纪委原分管地方的第五到第八室的主任大多升了官,分管中央部委的第一至第四室的主任一看,著急上火嫉妒。但要升官就得要有政绩,中纪委办案就是政绩,而且必须是省部级以上的大案。于是,已退休的吴官正的批示也就束之高阁,何洪达案又被中纪委专案组无限上纲了。
于是,把何洪达周围的朋友、过去的部下同事全弄进去,挨个审查,这叫扫清外围,不信找不到你的毛病。先搞臭你的名声,再株连九族。无限期羁押,连蒙带唬的强掠诱导的证据坐实你。于是何洪达千口难辩,悲愤交加,被迫选择吞吃牙刷自杀,幸好发现及时,抢救了过来。
专案组主要负责人最后为不计后果虐待何洪达还挨了何勇和屈万祥的严厉批评。认为事情传出去会影响中纪委本已糟糕的形象。
该负责人平时就好大喜功,为升副部级不择手段地拍上面的马屁,曲意逢迎,不讲原则,更不讲良心。为了出“政绩”更是不择手段,经常逼迫下属颠倒黑白搞证据,本来就口碑极差,加上出了何洪达自杀这件事,去年夏天在中纪委内部选拔副部级干部民主测评中得票极少,没能升官。(本文为摘录,全文请见《多维月刊》印刷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