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每一位华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话吉利年,度过温馨的好时光。可是,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有点特别,太太回中国探亲去了,远在外地上学的女儿突然在春节前的一天发来短信,说她要带上她的男朋友——一位“洋小伙”一起到家里包水饺,陪我过一个传统的中国年。喜出望外的我,突然回想起当初曾为这事起的一场家庭风波……
都是“代沟”惹的祸
自从女儿在这里接受了西方教育后,我就发现她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疏远了。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不感兴趣不说,还对热心华人文化活动的老爸越来越看不顺眼。尤其是当她结识了一位洋小伙之后,更是在家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我是一位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人,事事处处坚守着民族的传统。即使平时对女儿再娇惯,也非常不愿意女儿与一位洋小伙交朋友,况且他大学毕业后不但不去找自己的专业工作,却去了一家英文小报里做编辑,整天背着个相机到处采访。不难想见,如果女儿跟这样的人结合,将来的生活一定很成问题。
我太太则更担心外族人的秉性难以琢磨,生活习惯与我们大不相同。我们北方人吃馒头大饼水饺面条,他行吗?他那里整天面包黄油色拉烤肉,女儿习惯吗?还有,听说老外很多是好吃懒做的主儿。如果做了他的太太,那厅里厅外房前屋后的家务活还不都是女儿的?假设赶上一个感情上专注的还好,若是碰上一个很随便的,你在家里忙,他在外边还不知搞出什么花哨来呢。到时候闹离婚,还不是女儿受屈?
但是我们的意见女儿却一概不听,她坚信自己的感觉和选择是对的:那位洋小伙尽管目前没有做自己的专业,但他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在奋斗,为什么不让他去闯一闯呢?难道一个人找工作就是为了结婚和养家糊口吗?这人生的目标也太简单窝囊了吧!
我们绝没有想到,同一个屋檐下的女儿竟然与父母的观点大相径庭,而且还是那样的理直气壮。父母这代人的苦心她非但不理解,反而成了与我们针锋相对的原因。两代人想法和立场的出入,在中洋婚姻的问题上被放大。在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再不跟我们进行任何交流,彼此一讲话就吵。太太暗自垂泪,我是长吁短叹:没想到,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怎么突然变成了仇人?
心结还需心药治
这样的冷战大约存在了一年多,其间我们的朋友老朱夫妇也尝试着做一些努力,比如找女儿最要好的朋友去劝说等,都无济于事。女儿不仅没有远离那位洋小伙,反而与他走得更近了。
后来,一位大姐来家里做客,得知我家发生的这件烦心事。她认真地劝我们放弃己见,支持女儿的选择,重建家庭和睦。这位大姐说:如果你们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仅阻止不了他们,反而会失去自己的女儿。看看当今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越来越尊重个人利益和意愿,在个人择偶问题上更是如此,“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父母怎么能左右孩子的选择呢?
这位大姐的话最终打开了我们心上的结,让我们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改变的迫切性。心结还需“心药”治。自那以后,我们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去接近女儿,不再用老思想来束缚她要求她,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么,就先从接触那个洋小伙开始吧!
过个特别的春节
我们开始主动邀请女儿带那位洋小伙来家做客。在多次往来中,我们发现这位小伙还确实很优秀。除了民族和语言不同外,他聪明诚实勤奋好学,感情专一,对女儿很尊重,同样具备我们华人所希望的那些道德品质。
渐渐地,女儿对爸爸妈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横眉冷对恶语相向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女儿大学毕业后又去外地读研究生,那位洋小伙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工作,结束了四处奔波的生活。不仅如此,洋小伙的父母对儿子的选择相当重视,经常邀请我女儿到他们家做客,对于儿子与她的交往十分支持。他们家甚至多次长途驾驶,一起到女儿所在的大学看望她,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以拥有这样一位未来的华人儿媳为荣。他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我们更加放心了。
坚冰终于融化了。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洋小伙的父母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做客,两个未来的亲家第一次坐在一起。
这次春节来临,女儿担心爸爸自己留在家里寂寞,带上这位小伙来到家里,我们第一次围坐在一起包中国式的饺子,看中国春晚节目,大讲中国习俗。令我吃惊的是,不知何时这位小伙已经学会了使用中国的擀面杖,竹筷也用得相当顺手,中国饺子更是吃得津津有味。大家笑逐颜开,其乐融融。
看来,我不得不承认过去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当初这位不被我看好的洋小伙成为我家女婿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