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遭踢爆隐匿三件文物破损案,立委并称此为“故宫有史以来第一次打破国宝”,随即遭立委和文史工作者打脸,秀出史料证明故宫至少早在1980年便因人为因素打破三件明清瓷器,故宫也证实历年瓷器修护的数量达359件。事实上,北京故宫也曾在2011年发生“打破国宝”事件,打破的还是被列为一级文物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级文物”。此一北京版“故宫打破碗”的过程与发展,跟台北故宫非常相似,值得故宫借镜。
2011年7月4日,北京故宫一名古陶瓷科研人员,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成分分析时,因为电脑数据输入错误,导致瓷器遭机器挤坏。北京故宫虽于21日完成初步的事故调查报告,不仅未对外发布、也对院内隐匿。30日,网友在微博爆料此事,称“故宫、文化部下封口令”,引发社会关注。北京故宫随后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报告,并于网站发布损毁原因。
但此事仍未因此结束,央视播出受损瓷器影像后,又遭网友质疑“被掉包了”,北京故宫藉损毁文物“监守自盗、偷龙转凤”传得沸沸扬扬。北京故宫最后除了惩处相关人士,国家文物局还因此修改法律,要求“一级文物”损毁须在一个月内通报国家文物局。
从历年故宫“打破国宝”的例子来看,不分两岸、无关蓝绿,不论是上个世纪或这个世纪,文物发生遗失或损毁,故宫一贯态度都是“不公开”,仅向主管机关报告、而未对全民公告,遭踢爆才承认。然而,就正因为故宫“国宝重镇”的特殊身分、所藏文物身价动辄上亿起跳,让故宫文物的损伤被拿放大镜检视,一旦遭踢爆,引起的抨击和猜疑,也远高于其他博物馆。
文物的损坏是博物馆的日常,英国曾公布调查,英国国家级博物馆十年来损坏的文物数量近千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有200多件,当媒体质疑大英是因为推动展品和观众的互动,造成文物损伤率提高,大英回应,“但我们也有责任让公众能够接触到这些藏品。”此次故宫文物受损遭质疑是近年推动数位化所致,故宫其实也可以回应,“数位化是让公众能看到这些藏品”,因为只有透过数位化,才让文物即使损毁,也可以凭影像永存。
既然文物损坏难以避免,博物馆可以做的事,是让文物的损伤可以用更快速的效率、更透明的方式让公众知道。以北京故宫为例,虽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却因为未公开引爆争议。反观台北故宫,第三件文物损坏迄今逾半年,仍未有完整的调查报告,如何堵悠悠之口?
前两件文物的调查报告也有许多空白、启人疑窦之处。如何建立一套更有效率的通报机制、更透明的公告机制,是故宫在避免“打破碗”之外,更需要关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