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曾报导中国高层次技术移民在转向技能型工作时,遇上不谙加国技工规范、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新闻在大陆移民圈内引发了很多回响。
可喜的是,许多高级人才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正寻找不同合作途径,接受实用型的技能培训,并迅速受惠于此。
华人电器工作者协会最近与IBEW合办的培训班即是一个范例,高级工程师不耻下问,从最基础的弯管、接线等学起。
但同时新移民也揭开另一问题,政府缺乏对技术移民的实用型技能培训资源,大陆移民有其求职的特殊性,呼吁政府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以免移民人才资源的浪费。
在一个大厅内,老师一会儿教授学员如何接线、排线,一会儿拿出图纸,向学员解释房屋的结构及电路的要求……,这就是华人电器工作者培训班中的一幕,要知道这批学员不少在国内就是高级工程师,还主持过很多大工程项目,论学位、头衔都高于老师,但他们对老师尊敬有加,虚心向学,实际动手练习,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来到加拿大,改行做电工,一切需要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需要真正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学习。
在这方面,参与组织这项培训班的周效军就有深切体会,他早在1995年在国内已是高工,来到加拿大后,根据劳工市场情况转行做电工,但考了电工牌后应征机会很多,就是找不到工作,这绝不是加拿大人歧视新移民的问题,关键是没有经验、动手能力差,加之工作应用语言的生疏等,只能屡试不爽。
“一次去应征,一共有8个人,经理让我要精确弯一个90度的管子,这里的电工可能很容易做,但这真的是我以前没做过,别人自然不会要了。
这里的电工实际上远比国内的要求更广,如国内电工只要按设计院的图纸做就可以了,但这里从排线到图纸,电工都要会,要求比国内高很多。
”
确实如周效军所讲,一位本地资深电工曾想找一个助手,对方虽然也刚考了牌,但对最基本的室内外电线都一问三不知,令那位资深电工以为其电工牌是骗来的。
知不足而求进,终于经过这次培训,周效军不仅学到了实际经验,而且马上有了一次兼职工作机会,洋人“老师传”还夸他有经验能干,令他感到收益非浅。
“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真的不知道如何动手。
”周效军感叹道,“像这里弯管子,用一种不同于国内的特殊工具,可以非常精确达到要求,工程师在国内都不会去做这种事,到国外更不清楚这种手工活。
而且建筑材料有很大的差别,国内的房子大多是砖、水泥墙,这里都是Drywall,连对针子的要求都非常细密,梁柱都有不同的要求,还有像导线与金属护套穿接,螺丝的方向,插座线的接法,都与国内不同,没有做过就很难找到工了。
”
华人电器工作者协会是于今年6月自发组织成立的,会员目前达到70多人,在培训班开办前绝大部份人都没有找到电工工作,在上周第一期培训结束后,学员陆续找到工作机会。
但这样的培训班得之不易,由于会长林春胜是国际电工工会IBEW的成员,所以拉上了与IBEW的关系,由工会全部资助才举办这次培训班。
培训班曾向安省政府申请培训补助,但政府未予批允。
由9月下旬开始、每周末举行的培训班,估计每位学员的费用达到2千元,这笔费用由IBEW全部承担,但问题是第二期培训班如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就难以维持下去。
在培训班现场,学员们对政府的职业培训也多有微词,他们普遍认为,不是说加拿大政府对新移民帮助很少,而是政府的资源没有用到点子上。
特别是大陆技术移民,来到后就要找工生活,不可能全部脱产去社区服务机构参加ESL的培训,或是参与与本身背景相差很大、找工机会同样难的职业培训,他们必须利用本身的知识长处,在相关的工作方面得到实用性的培训辅导,在工作中得益发展,可惜目前政府离这种要求差距很大。
学员们所谈实际上也是大陆技术移民圈的普遍问题,可以说政府有服务资助,但却是到口不到喉,表面上的新移民服务资源,往往难以实际帮助到新移民安家立业。
从更深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大陆技术移民有无在求职中的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族裔移民,甚至是港台移民,这一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学研究,而且还会涉及到非常敏感的社会资源、政府拨款分配等问题。
多伦多大学人文学教授Janet Salaff曾花了数年时间调查大陆移民生活状况,他结论是确实大陆移民在求职方面有别于港台移民,这一社区有特殊需求。
虽然近10年来,加拿大移民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以中国大陆为主的移民成为主流,但本地大部份社区服务机构都是在20年前成立,服务的内容、方向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大陆新移民普遍存在对目前社会服务的不满情绪,特别是质疑目前单一“一站式”服务,是否适合大陆新移民的特殊需求,比如简单申请EI,也会转几个部门,繁杂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在大陆移民社团的呼吁下,目前多伦多市府已关注到此一问题,多伦多社区服务委员会主席邹至蕙提议,要求市府就接受拨款的机构,对国语社区服务问题进行调查,以了解国语社区是否得到足够的服务,及服务是否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