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在国外读书轻松吗?–听小留学生如是说

文章发布时间:October 2, 2002

曹恁:1984年6月1日生于上海,6岁去英国,10岁返回中国,13岁赴美。

十一年级时被评选为新泽西州政府2000-2001年度最佳学生,获新泽西州科学竞赛化学第六名,高中全A学生。

在国外读书轻松吗?

“什么?凌晨三点才睡觉?你有没有搞错?”当我在电子邮件中回答上海同学问的我在美国学习生活的问题后,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我没有搞错……

是的,在中国一个关于国外教育的普遍观点是:在国外读书很轻松,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天天可以玩,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记得四年前,当父母告诉我,自己要到美国去读书时,我有点迫不及待。

终于能够摆脱天天的测验了1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也许我这样想是因为听了表哥表姐们与同学们的话,“曹恁,你真幸福,当初去了英国,现在又去美国。

这下好了,你不用苦苦地读书了1也许我这样认为是因为想到6岁半去英国住了三年多,在那里接受轻松教育的缘故。

我承认,在那么多中国孩子中,我是很幸运的一个:有机会经历三个国家的教育与生活,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英国的小学与美国的相似。

每天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做各种东西,如弹吉它、做手工、转呼啦圈等,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

学画画时,老师并不像中国老师那样在黑板上画,要求学生照抄,而是让我们尽情发挥想象力,画我们喜欢的事物。

虽然在学校里无忧无虑,每天回到家里,我妈妈就开始教我中文与数学,几年如一日。

记得有一天从学校回家里,妈妈又一如既往地教我中文,我哭看闹着就是不肯学。

为什么人家孩子放学回家就可以看卡通片?为什么我要学中文?”那天,爸爸妈妈批评了我。

同时,他们也给我说了很多道理。

你是一个中国人,以后还要回中国读书的,不学中文怎么行?”是啊,我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六七岁的我,不懂“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但现在的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有了一点中文的基础,回到中国读小学的确轻松了一点,至少不用从头开始学起。

但是国内紧张的学习气氛、功课之多与老师的严格,让在英国习惯轻松教育的我一下子透不过气来。

我不习惯一个教室里四五十个学生,上课坐得端端正正的,要发言还得用左手立在桌子上,老师叫到你还得起立讲话。

我搞不懂为何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了教室,课代表要叫声“起立”。

随后,全教室同学站起来。

同学们好1“老师好1这些所谓的“规矩”在我小小的脑子里转了好些日子,但我还是接受了这些。

我对自己的解释是,这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

渐渐地,我适应了中国的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怎样,写作文是我最最害怕的一项作业。

记得每次写作文,我就哭,不知从何开始写,不知写什么。

每当我哭着求妈妈帮忙时,总想:如果在英国就不会要写作文了。

记一件真实而有趣的事情”、“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作文题目时常困扰我。

如果没有此类事情发生那怎么办?编吗?怎么编?没有发生过就是没有发生过,再编也不会变成真的!四年级时,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练习做题,布置了无数习题,并让家长每天也出至少十道题目给学生们做。

在上海小学的两年半,为了升学考试,又是补语文,又是请家教补作文,忙

得连妈妈也瘦了足足十斤。

到了初中,作业一项接着一项,考试一门接着一门。

就连一篇文言文也要默写,标点符号都不能错一个,否则放学留下来重默,直到全对为止。

对于中国教育的看法,刻在我脑子里的只有三个字——“填鸭子”。

学生们就像是那群肚子空空的鸭子,而家长与老师们就好比养鸭子的人,不停地往鸭肚里塞没有用的习题,用美国学生的话来说,就是busywork。

填鸭子的人们恨不得一下子把鸭肚填饱,然后盼着鸭子们下金蛋。

我常常问自己,“这样死读书、做那么多没用的习题,有用吗?这个所谓的‘金蛋’只不过是由课本中的文字组成,不是吗?跳出了课本,这个金蛋又是什么样的呢?而西方教育所形成的‘金蛋’与中国的那些又有什么差异呢?”

当我知道要来美国时,想到英国的轻松教育,我情不自禁地高兴起来,“总算能摆脱枯燥的死读书了!没有考试,没有作业1我只对了一半。

我逃脱了中国的死读书,但我永远也逃避不了考试与作业。

去美国学校的第一天,教导处就给我两份卷子,要我当场考,以便他们给我编班。

走到教室里,老师布置了作业,但这些作业只是几道基本练习题。

作文是不用写了,但现在要写的是调查报告。

如历史课,老师布置的研究报告是“选一个20世纪对美国有贡献的人物,而这个人不在历史书中,但我们应该把他(她)记载入书中”。

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们很大的余地,想写谁就能写谁。

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在图书馆、因特网查找资料。

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要花好些时间与精力才能做好。

小小的报告就好比一篇论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看法与许多图片等等。

每次写完“论文”,我总是有种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费好些功夫才完成的。

有时,几个同学一起做一个项目,这样需要同学之间的默契与配合,也离不开同学之间的信任。

老师处处给学生创造互相合作、发挥自己智慧与能力的机会,这些教育方式给我的震撼很大。

到了美国,我走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

这个社会提倡的是独立与自由。

而要在如此一个环境里生存,我需要的是自尊、自信、独立以及领导、交流等等许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都要从社会活动开始。

在九年级下学期我才意识到美国的学习不仅仅是每天上课与写作业。

我想,如果现在仍然在中国读书的话,我是体会不到应当如何去与不认识的人接触,如何去寻找做义工的地方,如何走出课本,踏入实践中的社会。

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经验,而美国的教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与体验。

就如美国大学招生时,看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考分,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经历了四年的美国教育,我从胆小变成有领导组织能力,从处处听父母安排变成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

上海的同学们总是问我,“你是不是没有作业?”不,我的作业很多。

美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能感觉得到这种暗地里的竞争。

这是我到美国来最最深刻的感受。

而我的作业不但包括学校里布置的,还有许多活动,要做的义工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做,再加上那么多大学的申请表要填写,忙到凌晨三点也不稀奇。

经历了那么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中西方教育的结合使我懂得了: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努力,什么都要去尝试,不知道的事物要自己去探索、去琢磨,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