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英国教育学家卢梭
10月29日周日在多伦多PACIFIC MALL(太古广场)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儿童钢琴演奏音乐会,音乐会分为12岁以下的幼儿组和12岁以上的少年组。
参加钢琴演奏比赛的小选手们有一个相似之处:小小的面孔上面架着一个方框大眼镜,瘦瘦弱弱,拿着乐谱战战兢兢站在台上;台下是选手们的爸爸妈妈还有更多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特地来看表演的家长们,籍此想让孩子受一次“音乐教育熏陶”。
先不论台上紧张得手指发抖音符弹错的选手,光台下的观众就值得品味了;台下的观众分为两拨,一部分是华人家长带着孩子;另一部分是西人家长带着孩子。
由于音乐演奏会拖得时间很长,新鲜劲一过,很多孩子就坐不住吵着要走;华人家长横眼竖眉硬是把孩子按在座位上强迫观看;而西人家长就非常宽松,随意任孩子在舞台边上随音乐扭动,兴致高时自己也跟着孩子一起扭,与华人家长皱眉孩子苦脸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音乐会后夕子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两个家庭聊了聊,在美妙的黑白键背后,我们想知道,他们的成长经历究竟有何不同,而其中的文化差异又是如何?
美妙音符后的灰色童年:Sam 11岁 学钢琴8年
Sam 是个有点内向拘谨的孩子,也许是刚刚见面他的话并不多,一开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把手放在腿下,悄悄用手指弹着椅座;后来慢慢熟络起来才打开话匣子。
虽然Sam 只是个11岁的孩子,但是钢琴的学龄已经比幼儿组的一些小朋友的年龄还要大了。
3岁,当别的孩子刚刚扔掉纸尿裤开始去幼稚园的时候,Sam已经爬上琴凳开始学琴了。
生硬的黑白键对于一根根细细幼嫩的手指是一个很大的磨练,最开始练琴的一个月,Sam的指尖被磨得红肿发亮,哭闹着不肯再去琴房;后来被妈妈“糖衣炮弹”攻势,一个星期后,用白胶布缠着手指继续练琴。
Sam的父母只是一般的小职员,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一般,尤其是SAM的妈妈,从小的梦想就是坐在钢琴前亲手弹一个曲子。
可是由于忙着办移民、工作生子种种问题,这个理想一直没有实现;后来有了孩子,Sam的父母特地从国内海运过来一架钢琴,又把收入的一部分专门存成“SAM教育基金”供孩子长大后学琴用。
虽然Sam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但是每天的日程表比成人还要繁忙许多。
上午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后,妈妈开车接他去钢琴老师那里练琴;5点去参加数学智力特长训练,晚上学西班牙语;根本没时间正正经经吃顿晚饭,时常是在妈妈的车里啃一个预备好的汉堡包就匆忙结束了晚餐。
Sam是个懂事的孩子,被这种紧张得连大人都喘不过来气的生活压迫下,他也曾经跟父母抗争过。
但是稍微反抗的声音大了一些,妈妈就痛哭不止,看着爸爸妈妈每天辛苦的工作,为了给交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爸爸甚至放弃电脑工程的学历去学开大TRUCK,跑美国长途。
Sam越来越沉默,他说,自己好像一个牵线木偶,没有大脑,只是机械地跟随爸爸妈妈的思维去生活,没有自己的空间。
我问Sam以后的梦想,他的脸上露出不属于这个年龄孩子的成熟,他说,我的梦想就是以后我如果有孩子,就让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去Force 他的生活。
尽情享受童年时光:DAVID 和栩栩
刚刚结束音乐会,DAVID好像还沉浸在优美的钢琴曲中,脸颊微微发红,说到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
DAVID从小就学钢琴,他的父亲就是他家乡很有名的一个音乐人,对于音乐他毕生热爱。
可是当我问他是否让孩子学钢琴的时候,他一连说了好几个no、no、no no……让我出乎意料。
DAVID说,他和栩栩商量了,如果孩子的确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够持续坚持的话,就让他学;如果孩子并不感兴趣,绝对不会逼迫他。
David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在美国的华人家长,几乎个个孩子都得学点儿钢琴,可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中国家长鼓励孩子专心打橄榄球或者棒球。
对于我们美国来说,最感光荣的,就是孩子入选学校橄榄球队或者棒球队。
对于孩子来说,健康活跃的体魄是最重要的;那些钢琴之类的只是兴趣爱好,并没有到那么重要的地位。
栩栩对我说,最开始我也不习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孩子没出世前我就在想孩子出世后要让他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学一些什么什么样的东西。
不过就单从孩子吃饭这一点我开始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孩子几个月可以拿勺子吃饭的时候,我还跟着他喂呢,可是David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弄得满脸满身,他也不管;孩子一说吃饱,就离桌,David也绝不硬逼著再吃五口十口。
虽然最开始不理解,还因此跟老公吵了几次,但是后来慢慢明白了,其实这就是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饥了饱了,如果没饱而不再吃了,那么等会儿饿了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承受结果,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了。
根据同一原理,美国孩子喜欢学钢琴的,就学钢琴,不喜欢学钢琴的,家长绝不会强逼著孩子学。
在美国如果哪家孩子一边弹琴,一边痛哭流涕,咒骂父母,邻人看见一定会把那双家长告进法庭,判做虐待子女,父母可能坐牢,孩子也要被社会局带走,送给别人家庭代养。
而中国家长呢,打啦骂啦,忍心看著孩子伤心得要死,还得坐著弹琴,而邻人看见,还会夸赞那父母关心孩子,骂那孩子不懂事。
学画画,学武术,学击剑,学书法,学下棋,都是一样。
栩栩叹了口气,也许美国社会机会太多,会不会弹钢琴绝不至影响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或者找对象。
而中国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任何一点小伎俩都可能决定生死之争。
也许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和爱好,学不学琴,打不打球,只要孩子觉得快乐,那就最好。
而中国人说要到三十岁才可以算人,四十岁才不糊涂。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人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爱好,只以听话不听话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也许美国家长坚决地信仰,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们只能过自己个人独立的生活。
而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们应该依附于自己,而且必须永远依附于自己,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孩子的童年不该成为大人攀比的牺牲品
“大人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人为地为孩子造一个兴趣。
”
国内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期曾做过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0—6岁孩子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比例高达10.6%,而智力开发的比例则只有8.9%。
这与日本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以多伦多为例,大大小小的华人才艺培训班非常多,调查显示,基本每个学龄前孩子都会学习至少一门才艺,有的更是多达四五门。
虽然在国外,但是只要翻开华文报纸,各种才艺学校课外辅导班比比皆是,据统计,国内的目前,仅上海就有钢琴琴童10万,而多伦多华人孩子学钢琴的数量也是持续增长中。
记者周末到几个才艺培训学校和辅导班转了转,发现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好几个班,而且不在同一个地方,上午在城市广场学绘画,可能饭都来不及吃就要赶到DOWNTOWN去上舞蹈课。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没什么区别,但家长却在暗暗较劲,参加两三个培训班的比比皆是。
事实上,不仅多伦多,在华人聚集的地方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有条件的家长还会花大把的钱,将老师请到家里进行单独辅导。
一到假期更是夸张,有报道显示,为了给孩子报个班,家长甚至可以通宵排队。
问起家长为何会如此“卖命”,一位母亲的回答应该能够代表众多家长的心声:“我送孩子学钢琴,一方面是想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以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包蕾萍分析说,中国家长重视幼儿才艺培养,不是纯粹为了培养艺术修养,而是更多地考虑了可以量化的价值。
或许刚开始,家长的动机是好的,但喜欢用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的习惯,使才艺学习慢慢陷入了考级的怪圈。
升学的加分,择校的优先考虑,也助长了家长对孩子才艺培养的热情。
这实在让孩子的才艺学习变了味儿。
小鸟的妈妈如果在小鸟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时候,就硬赶着小鸟飞出鸟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幼的小鸟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远丧失了飞翔的胆略。
同样,科学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
(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