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新北市土城区惊传少年持枪至当铺扫射,起因是隶属另一帮派的少年于前一日在双北开枪挑衅,但经检警调查后,早在当月10日,已另有四名少年持空气枪于同一间当铺射击,背后除了牵涉帮派纠纷及黑枪氾滥等问题,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少年怎么了?”
在许多案例和研究中,不难发现许多这样犯下震惊社会案件的少年们,他们的家庭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功能,以这次当铺扫射案的少年家庭背景为例,可以看到父母亲离异后父亲再婚,而后父亲入监服刑,从小是由祖母隔代教养长大,当中可能也存在管教不当的问题,因而欠缺学习及分享对象,无法有效且正确的处理各阶段遇到的议题,更难以从照顾者身上寻求被认同感及获得相对应的情感支持,而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
另外,在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关系良好”、“家庭经济无虞”等正向因子是多数家庭的表征,但潜藏在底下的危险因子是家庭暴力等较难被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看似正常健康的家庭中,照顾者提供少年学习的不良示范,例如在台剧《逆局》中,连续杀人犯陆齐正是因为幼时目睹家庭暴力,认为只要自己做和爸爸一样的事,妈妈便不会离开自己,进而持刀攻击自己的母亲。负面行为的学习对象,也是少年非行的主因之一。(管教不当又可分为管教过当及疏于管教二种,均有可能成为将孩子往外推的推力)
在少年成长至学龄阶段时,性格、认知、习惯等个人特质及处事态度皆已逐步定型,且在智育成绩仍被列为首要目标的教育环境中,如果无法达成基本的要求,又难以和同学和平相处时,少年在学校会面临到的问题会是来自同侪的排挤、成人的责难等,无法在学校获得成就感及认同感,进而将少年往防护网外推,少年的偏差行为便开始出现,轻者扰乱上课秩序、和同学发生冲突,重者则可能出现携带危险物品“防身”、翘课至校外寻求情感支持等情况。
可惜的是,即使学校提供相关资源给这些孩子和家长,但在此阶段的少年多半不懂得正确表达自身遇到的困难,或是羞于启齿,同时又因家庭功能早难以正常运作,家庭与学校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此情形在寒暑假时更为明显,导致防护网无法及时拦住正在坠落的这群少年,而校园围墙外的世界对他们而言,仿佛救命稻草一般,在推力与拉力作用下,他们更“被迫”往社会移动。
当一群无法在家庭获得情感支持,也无法在学校取得成就感及被认同感的少年离开校园,在社会上遇见情义相挺的大哥们时,对他们来说是贵人般的存在。此时,由于少年亟需从校外团体取得被认同感,大哥们只需要提供一点蝇头小利,便可轻而易举的将这群少年作为犯案工具,而少年们也因为效忠团体及情感需求,不自觉地落入更深的深渊。
更可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先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及扭曲的价值观会被再次强化,或重新学习到如何宣示效忠团体的犯罪手段,而后逐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子,也就是近几日新闻呈现的样貌,但他们的故事并不会因此而画下休止符。
笔者数年前曾至少年矫正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因少年受访需经监护人同意,故调查时间是该机构办理恳亲会当天,看著会场一批批家属入场就座,却有一位少年的桌子对面空无一人,在活动开始后便痛哭失声。他们或许曾经厌恶过自己的家庭,却也同时渴望家庭给予的照顾和温暖,期待在当下仍有亲人愿意见他们一面,而这样的渴望,可能是少年改变的契机,但也有可能造就了下一个非行少年的诞生。
对于已有扭曲的认知及价值观的少年而言,在彻底改变认知前,只有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是远远不够的,倘若少年是在没有改变认知的状态下重新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那么,下一个当铺扫射案将会不断的重演。(作者: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