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华报)2008年,对於很多新移民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年度。不管是全球范围,还是中华大地,抑或加国本土,在这一年裡都是大上大落,极喜极悲。今年年终的人物专访裡,我们发现,在新移民的笑与泪中,更多的是人们的奋进和抗爭,不少人都正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去抗击几十年不遇的金融风暴。
陈卫平:心寒的试水
“我选择了一条我们这辈人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路,但我无怨无悔,并会继续坚持走下去。”
人物姓名:陈卫平
从事职业:地产经纪、民族联盟党党领
年度大事:10月参加列治文选区联邦选举;11月参加列治文市长选举。
2008年,对陈卫平来说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参加了两次选举,一次是加拿大联邦国会的选举;另一次是列治文市长的选举。陈卫平將自己推动少数族裔参政的理想拿到残酷的政治现实中去接受考验。结果如何?“寒心!”陈卫平这样对记者总结道。
陈卫平
实践自己的理想
“当然,在这一年来我得到的也很多,”陈卫平说,“起码我已经用自身的经历做了一个尝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行动。”
陈卫平指,华人在加拿大有知识,有文化,有金钱,但却没地位。“怎样才能让加拿大的华人赢得应有的地位呢?用口讲没有用,光文字上讨论没有用,即使是像我们那样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也没有用,关键是去实践。”陈卫平说,只有通过参加选举才能把问题拿到台面上。
“在加拿大,华人在政治上站起来的机会和空间比其他国家都大,”陈卫平指出,起码在政策上,加拿大没有对华人的歧视,华人从政的条件是最好的。“可惜华人一直没有好好珍惜,而是采取自我放弃的态度。”陈卫平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议员候选人,但是出色的华裔人才都不愿意出来,只好“从我做起”,更重要的是,他想实践自己“少数族裔组党参政”的理想。
现实离理想很远
10月份参加列治文选区联邦大选,陈卫平得票397;11月份再参加列治文市长选举,成绩有所进步,得票1811。对于这样的结果,陈卫平直言十分失望。
“困难显然比我们原来预期的大得多,”他说两次选举都选择在列治文出战,是因为该市是加拿大华裔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只要有一半华人出来投票,成绩就非常乐观。他想将列治文市作为“试金石”。
然而,陈卫平这两次的参选,并没有得到华人的响应。“华人根本不愿意出来投票,他们不认同自己选票作用的心态恐怕不是我们这一、两代人可以解决的。”
饱尝人情冷暖
陈卫平的目标是争取“华人选华人”,然而,选战过后,他才深深体会到,华人之间原来存在着很深的隔阂。
“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移民,一半以上不接受我这位‘大陆人’,虽然我在西方国家接受过教育。”陈卫平指,在其竞选拉票期间,不少港台移民十分直接地对他说,“你是北京来的,我们不会投票给你。”陈卫平笑言,大陆移民在被视为“三等公民”的华人当中,也是第三等人。
大陆移民应该支持大陆人了吧?其实不然。陈卫平说,他遇到的大陆移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绪激动型,这类人大都是在外多年的专业人员,身怀才学,却受制于“玻璃天花板”而不获晋升,他们十分认同要争取华人的政治地位。第二类是忙于生计型,这类人多为打工一族,一心只为挣钱,对政治漠不关心,常常问去投票有什么好处,有的甚至说,“给我10块,投你一票。”第三类是事不关己型,这类人小日子过得不错,但却只顾扫自家门前雪,不关心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其实华人并不笨,对于目前加拿大所存在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陋弊,他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出来说话,不愿意出来投票,更不愿出来参选。”陈卫平说。
影响家庭生活
在问到参选的所失时,陈卫平黯然地说,除了牺牲时间、金钱、事业之外,最大的损失是影响和睦的家庭生活。
“参选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外,也会失去自己的空间,影响家庭生活,”陈卫平指,在家人的眼里,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正是由于投身这两次的选举,陈卫平与家人的关系闹僵了,“这都是无法弥补的,像我的孩子,到现在还不愿理睬我。”
自己承受着家人的不理解,同时还受到某些华裔人士的冷嘲热讽,陈卫平直言有些“心灰意冷”了。
为后人作踏脚石
不过,他对自己选择的这条不归路“无怨无悔”。“虽然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很难取得成功,然而,我还是会继续坚持走下去。”陈卫平表示,自己是在为后人铺路,替别人打基础。
“随着华裔人口的日渐增加,以及经济力量的逐步壮大,华人不可能永远跟着别人走,不会像现在这样逆来顺受。”陈卫平认为华人组党参政的路子迟早是要走的,他现在先做一些尝试,“得到的经验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得益的是后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逐步唤醒冷漠的华裔民众,令大家成为加拿大的真正主人。
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雪景,陈卫平正在计划明年的打算,“明年的省选还未想好是否参加,因为已经试水两次,再试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他打算在2009年好好总结过去一年的选战,作些调整和充实,改进自己的不足,也深入思考一下华人参政所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次起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