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月15日电(记者 黄晓南分析报道)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两党提名人初选现正密锣紧鼓地进行。
基于种种原因,美国国内以至国际上的大部分焦点均落在民主党的一方,当中又以两位大热门希拉里和奥巴马最为受关注。
在经济不景期间举行的选举,大部分问鼎者都会一面倒强调内政利益、大开民生期票,可谓毫无例外。
因此,当奥巴马呼吁“选一个去和中国谈判的总统,确保照顾美国工人利益”、希拉里强调“中国政府必须停止所谓的汇率操控”,我们固然不认同,但也不必太过当作一回事。
与之相比,我们更加值得撇开选举口号,从候选人的深层性格和一贯政见等决策限制,分析谁人上台后会对中国持更友善的态度。
奥巴马:拥抱美国梦的邻家男孩
若说希拉里胜选需要“比男人更男人”,那么奥巴马就要“比白人更白人”。
奥巴马在由母亲和后父组成的白人中产家庭中成长,肤色令他在社区里并不好过。
从吸食可卡因的自我迷失到成为哈佛法学院精英,他靠的更多是向白人主流靠拢的努力,而非贩卖有色人种的悲情。
奥巴马竞选主题一字记之曰变:由白人变黑人,由老态变年轻,由滑稽变英俊,由共和党变民主党,但这只是一种令人有清新感觉的、表面的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不变--相对右倾政策的不变,干预主张的不变,坚持“美国主导世界和平”(Pax Americana)的不变。
有人说,在奥巴马身上看到“美国梦”的再生,那么我们不会奇怪他正在紧抱拓荒、侵略、自由等所谓“美国立国精神”,问题是这种精神是否还一成不变地适合今天的世界。
时值中国崛起之世,美国自觉作为单极的地位受到威胁。
有理由相信,奥巴马一旦登基之后,将会大幅度继承布什政府针对中国、干涉中国、妄图向中国输出“美式意识形态”的政策。
奥巴马带有邻家男孩的迷人笑容,但不代表他会对远方的异国人友善,在越战和两次伊战中,多少真心相信自己正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国大兵,回到家乡时也不折不扣是个“很nice”的邻家男孩。
希拉里:“克林顿主义”继承者
在政治风格的意义上,美国有所谓“克林顿主义”:即有弹性、自律、精于算计、随机而变、不拘泥于意识形态、替权宜之策留有余裕的一种政治风格,而希拉里正是这种风格的最忠实继承者。
《华盛顿邮报》社论说,希拉里“的立场显示她几乎不抱任何根深柢固的原则”。
该报专栏作家Krauthammer说:“她的政治野心抵销了她的自由主义,她的意识形态服膺于她的政治需求。
”她永远预留一种可能──可能因错误的理由(即自我利益、野心驱使等),做出正确的决定。
因此,由始至终以女强人路线行走江湖的她,在第一轮初选落败后、形势不妙之时,毫不犹疑就改打感性形象,首次在公众前贩卖她的眼泪,并藉此赢得第二轮初选。
(为了凸显这“忽然一哭”的关键性,美国媒体甚至尊称之为“The Cry”。
)
同样面对于中国崛起,希拉里一旦上台,取态可能大不同于奥巴马。
若她真如上述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者,那她应该能清晰的体认,把中国当作伙伴、谋求与之合作,比起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其打压、将其邪魔化,是更加符合美国的整体利益。
届时,就算她内心把中国视为不符合“美式民主”的“异类”,但基于实际利益,也不能不把原则暂放一旁,转而对中国采取友善的态度和政策。
这就是基于“错误的理由”,而作出了“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