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凤凰山体育场(成都蓉城)是当今中国足球最火爆的球场,每场观众超过3万9千人。
人们传说,实际上到场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这个——似乎宣传低于了现实,其实这种传说只是一种更新的宣传。
母亲节,球迷们合唱《爱你一万年》。520,球迷们又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很多人开玩笑说,去凤凰山体育场是去看演唱会。
是的,和足球关系不大。
很多成都人还不知道自己有一家中超球队,这支球队的名字叫“成都蓉城”。主教练是谁?头号球星是谁?他们和这个城市似乎还没有建立关系。
想一下当年的四川全兴吧。姚夏,黎兵,马明宇……现在退役多年了,成都人还记得他们。
成都蓉城并不是四川全兴的延续。它是一支新的球队。前两年,它叫“成都兴城”,兴城是一个地方国企集团,后来中国足协不允许球队名字中出现企业,于是改名叫“成都蓉城”。
这个名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语病,因为蓉城和成都就是一个意思。一个朋友说,和“屁股臀部”差不多——一种同意重复。
但是这个改名也符合当下的逻辑:这支球队不是商业产物,而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宣传”的产物。从传播学上讲,“重复”本身就是“宣传”的核心特征。“成都蓉城”的意思,就是“成都乘以2”,恰恰是宣传的精髓所在。
90年代的四川全兴,表面上看是“四川人的球队”(那时重庆甚至都没有直辖),而实际上则是一种“自然都市状态”,就像90年代的成都一样。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但又是市民主义的、接地气的。
老成都人无比怀念全兴队。因为那真是市民的球队,它也真的好穷呀。
“成都蓉城”则是当下成都的写照:高负债下的城市基建和城市外宣的结合体。成都时21世纪中国城市中的赢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宣传搞得好。
这种“外宣思维”,并不仅仅体现在媒体上,还深入到相当多的市民或者新市民的心中。“成都人”是超级自恋的人群。这种自恋,不是“排外”的,而是邀约乃至“勾引式”的。
我周围即便是清醒、理性的朋友,也会经常邀请外地人来成都定居。在他们心中,成都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城市了。
不过,这种城市营销思维现在正遇到反噬的危险。昨天微博上不知道谁搞了一个话题热搜“成都是最减压的城市”,点开一看全是骂声,几乎没有赞同者。2023年,更多网友称成都是“西南柬埔寨”(工作机会少,工资低,还不买社保),电话之都(到成都工作不打500个营销电话别想离开)……过去几年的潮流是“逃离北上广”,今年则是“逃离成都”。
这可以解释成,成都已经到了某种发展瓶颈,也到了某种“魅力瓶颈”:此后的“宣传”,可能会离事实越来越远。
而那些去凤凰山看球的朋友,感受的是城市建设的伟力(专业足球场就是好),展现的则是自己的幸福——他们不是去看球,而是去参加城市嘉年华。重要的是到一个网红打卡点去,来一张自拍。
这是“市民”的热情,而不是球迷的。全兴降级后,成都进入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08年后,大量“新成都人”涌入,让这个城市短时间内成为了一个超级都市。人们需要一个认同,一个象征物,光是熊猫肯定不够的(不意外,这两年熊猫也特别红)。
这造成一种诡异的场景。中国足球本来已经是“堕落”的象征,不仅国家队成绩差,联赛也越来越糟糕,足协领导、教练乃至球员,不断被投入监狱。它成为全国人民唾弃的对象,但是在成都,却出现了梦幻剧场一般的球市。
很明显,不管是中超还是“成都蓉城”,都不可能担负得起新的“市民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凤凰山球场的歌声嘹亮,但是也和这个时代一样:美好的东西,多少有一些空洞。它最终会飘向何方,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