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我活60多岁种了几十年地,没遇到今年这种情况”

文章发布时间:August 30, 2022

未来,北方大部分省份的降水是增加的,南方的气温也是上升的,南方干旱尽管还不能定义为一种趋势,但个别年份个别区域发生干旱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北方应增强防涝意识,南方则要增强防旱意识。

“我活了60多岁,种了几十年地,就没遇到过今年这种高温干旱的情况。”江西省瑞昌市碧盛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董事长范海南说。

范海南介绍,碧盛联合社共种植水稻1.5万亩,其中有中稻也有晚稻,目前有30%的面积受旱。旱情太严重了,个别地块竟然裂开了15cm的口子。当地一直在打井抽水,后来竟然把井打到了已经干涸河床的河沙上,一直往下挖河沙,挖到水后就用电泵往上抽。

现在,瑞昌市农业农村部门正在引进种子,准备在绝产地块上推广种植荞麦,而气象部门也在积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区的落星墩完全展露出来。

要说今年夏天最让人揪心的社会事件,“高温炙烤+南旱北涝”怕是首选了!

对于南方的高温干旱,国家气候中心的概括是: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8月底的长江流域区域性高温事件,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表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其中最为严重的为重庆、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六省市。

而与此同时,北方部分省份却降雨连连,出现了暴雨甚至大暴雨的情况,最明显为辽宁。截至8月21日,全国省会城市累计降雨量排名前10中,有7个都是北方城市,历来少雨的青海西宁竟然排名第二。同一时间,北方的辽河、饶阳河、塔里木河也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对农业生产会有什么影响?该怎样应对?还有,这种“高温炙烤+南旱北涝”会成为新常态吗?

01

四个原因导致今年南方部分省份高温干旱,长江流域此类情况已发生过多次,我国已进入“降雨带北扩”时期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郭广芬介绍,造成今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有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6月以来,欧洲、北非、中东和南亚、美国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多国气温破历史纪录,欧洲可能正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国西北、西南、华北至华南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长江流域出现异常高温的大背景。

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是旱情发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稳定且维持时间长,与大陆高压合并后控制范围更广。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高压中心强度迅速增强,控制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受其影响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辐射增温明显。暖高压控制盛行的下沉气流十分有利于地面增温,空气干燥,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出梅”以来长江流域常常晴空万里,地面增温迅速,导致持续的高温天气以超强的形式呈现。

台风活动偏弱。我国近海附近形成的台风强度较弱,影响位置偏南,主要在南海及华南一带;登陆台风明显偏少,不利于副热带高压的撤退和断裂,难以形成降雨天气,导致流域出现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

而且,自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已发生过多次干旱事件,比较典型的年份有2006年、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其中,2006年也是全流域干旱,受旱最严重的为四川、重庆。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梓潼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在大豆基地浇水抗旱。

另一方面,北方部分地区降雨频繁,也是源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也就是说,降水增加与气温升高是同步的。1961年—202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mm。总体降水情况是南方不减、北方增加,民间有说法叫“降雨带北移”,其实叫“降雨带北扩”可能更准确。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绍,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纪变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北方降水呈增多特征,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纪气候演变有关。

02

南方之重庆——全市平均气温31℃,最高气温45℃,一半土地重到特重干旱,2006年、2011年、2013年重庆也发生过严重夏伏旱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位于长江边上,当地许多农民都种植枇杷、荔枝、龙眼、柚子、脐橙等水果,村民彭光瑶和老伴承包了连片果园,种植了1400多棵脐橙,是村里的种植大户。

早在6月雨水充沛时,彭光瑶就在自家废置的榨菜制作池里蓄上雨水。以往,天气清朗十余天便有一次降雨,存下来的雨水足以应付。可今年气候颇为反常,直至7月中旬用完存水,仍不见降雨。彭光瑶着急了,开始用自来水浇灌果树,一吨自来水得花3元。

到了立秋以后还是没雨,睦和村的其他村民坐不住了,都开始使用自来水浇灌。村里种植户多,都用自来水浇灌后不久,自来水水压跟不上,有些人家煮饭都成了问题,村里只好组织村民从长江抽水浇灌。

“汛期反枯” 嘉陵江重庆段水位明显降低。

重庆市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吴政谦介绍,7月以来,截至8月22日,重庆天气气候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全市平均气温为31℃,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二是降水量显著减少,全市平均降水量102.2mm,为1961年以来最少。三是高温干旱强度显著偏强,全市有16个区县最高温度打破历史极值,其中北碚区8月18日、19日连续两天出现45℃高温,打破全市极端高温纪录;全市78.9%的土壤水分观测站耕作层为0-20cm,达到中度以上的土壤干旱,其中50.8%达到重到特重干旱,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大部及东北部偏北地区。

其实,在进入2000年以后,重庆已经发生过多次干旱甚至干旱叠加高温的情况。

2006年,重庆气候十分异常,4月中旬前期各地出现倒春寒天气,春末夏初东北部出现50年一遇的夏旱,盛夏重庆市出现历史罕见高温热浪和百年一遇的伏旱。

2006年8月15日这一天,重庆全市普遍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当天,重庆綦江县区气温高达44.5℃,这是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重庆主城区的气温则高达43℃。

2011年,重庆市再次遭遇干旱,旱情与2006年相当。

2013年,重庆市与湖南、湖北、贵州一起遭遇重大旱情。

03

南方之江西——平均气温30.6℃,最高42.6℃,两个月只降了126.3mm的雨,近20年来,江西已经遭遇了多次极端高温和严重伏旱,分别为2003年、2007年和2013年

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导致江西省武宁县多个乡镇田地遭遇旱情。为保证生产,当地动用2000多台小型抽水机和家用水泵抽水灌溉。

在清江乡车下村,为了缓解旱情,村民利用水泵在家用水井中日夜抽水,灌溉干旱稻田。

“我们这里有20多天没有下雨了,有1000多亩水稻受到旱情影响。目前我们正组织广大群众以各种办法抗旱灌溉,确保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车下村委会委员陈世林说。

江西省瑞昌市农民在为受旱的水稻田浇水。范磊 摄

江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胡菊芳介绍,自6月下旬开始,江西全省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尤其是7月下旬以来,全省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使得气象干旱发展迅速,7月底开始发展,8月初全省大部出现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至8月中下旬全省大部出现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

6月23日—8月23日,全省平均气温30.6℃,较常年同期偏高2.0℃,排名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1高位;全省有20个县(市、区)日最高气温创了年极端气温新高,以修水县42.6℃为全省最高,创江西省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

6月23日—8月23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26.3mm,较常年同期偏少6.5成,排名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1低位。

胡菊芳说,如果单看平均数,近几十年来江西的气温和降水都是增加的。

江西近60年来的平均气温约升高了1.4℃,平均每10年升高0.234℃;近20年来全省平均每10年升高0.314℃;近20年夏季全省平均气温变化不明显,平均每10年升高0.08℃。

江西近60年来的降水量增加183.6mm,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30.6mm;近20年来的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较之前明显增多,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05.3mm,夏季降水量每10年增加81.8mm。

但另一方面,近20年来,江西已经遭遇了多次极端高温和严重伏旱,分别为2003年(6月—9月)、2007年(7月1日—8月13日)和2013年(7月至11月上旬,夏秋旱)。

江西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罗冰为此建议,高温应该是江西重点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应该继续开展全省高温监测、深入开展全省高温风险预评估、提高高温预测准确率、开展精细化高温气象服务、建立完善高温事件应对联动机制。

04

北方之辽宁——进入2000年以来,辽宁省年降水量波动上升,2019年以来降水量连续3年偏多,今年入汛以来降水量553.8mm,比常年同期偏多4成

8月26日,在记者采访李中华的时候,外面的雨还在下,“这雨从5月23日开始下,断断续续,一直下到了现在。”他说。

李中华是辽宁省昌图县阳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共有耕地2.26万亩,其中种植玉米1.9万亩,种植大豆3000多亩,其中有1000亩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对着当地70年不遇的多雨季节,李中华的合作社一直在想办法防洪防涝。在雨水来临前接到气象部门的预警后,就开始深松土地,深度达到了35cm,事实上就是给玉米的行间开了一条沟,可以渗水,可以透气。玉米被淹后及时用水泵抽水,之后为了防治玉米生病,6月下旬开始喷施叶面肥和杀菌剂,7月中下旬开始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为的是防治高温高湿容易发生的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

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倩告诉记者,进入2000年以来,辽宁省年降水量波动上升,且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10年是近60年来全省降水最多的一年(967.5mm,偏多323.8mm)。2019年以来降水量连续3年偏多。

今年入汛以来,辽宁省降水量553.8mm,比常年同期偏多4成,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1996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降水一致偏多,14个地市中,阜新市偏多1.4倍,其他13个地市偏多1—8成。

比如昌图县,该县气象局局长王力介绍,近20年来,昌图县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年份突破历史极值,如2016年降水量968.7mm,为有历史记录以来降水最多年份;近20年夏季降水分布不均,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今年以来(1月1日—8月21日),全县平均降水量已达702.7mm,比常年同期(471mm)多近5成,比去年同期(463.3mm)多5成。而在700mm以上的降水中,有615mm是降在了汛期(6月1日—8月21日),是由9次强降水过程造成的。

过多的降水对辽宁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正面影响为雨墒充沛,有利生长;负面影响是积涝明显,影响产量。

抢险人员在辽宁盘锦绕阳河左岸曾经的河堤溃口北段进行排涝作业。

针对这种极端性天气,辽宁以后该如何做好应对?

李倩表示,要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尤其要加强暴雨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实时监测能力,尽早发布、精准预测、精密监测。同时进一步深入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评估研究、历史事件分析总结和成因分析工作,为今后重大极端天气事件的研判提供科学支撑。

05

北方之内蒙古——近10年来内蒙古降水明显偏多,但增加量主要在夏季,今年春季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发生了大范围干旱,干旱程度与范围均高于历年同期,而进入8月份以后三次大区域大规模的降水,又使得部分地区变涝

8月22日下午,王和义还在密切关注着当地的雨情。他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业科技创新园基地负责人,创新园共有7250亩土地,其中种植玉米3000亩、葵花1500亩、小麦1000亩、番茄1000亩,此外还有葫芦、辣椒等。

王和义告诉记者,今年8月份以前当地一直都很旱,许多靠黄河水浇灌的农户都无法播种,创新园因为采取的是膜下滴管的方法,所以才不误农时地播下了种子。没曾想到了8月份以后,连下了三场大雨,导致部分地块受淹受涝。三场大雨分别发生在8月2日、8月13日和8月21日,其中前两次的降雨量分别为60mm和40mm,而当地的年降雨量一般还不到200mm。

“前两场降雨都导致农田受淹,于是创新园买了14台抽水泵抽水,8月2日的降雨抽了两天,8月13日的降雨抽了一天。”王和义说。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正在抽水的葵花地。受访者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王鹏飞告诉记者,近20年内蒙古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特别是近10年即2012年以来,除2017年降水偏少外,其余年份均连续偏多。其中,呼伦贝尔市中南部、兴安盟、通辽市东部增加趋势较为明显,平均每10年增加80mm以上。

同时,近20年内蒙古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25mm,特别是近10年增幅明显。

也就是说,内蒙古近10年的降水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即传统上所讲的北方“七下八上”(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的雨季,而其他季节特别是春季,还会经常遭受旱灾,从而造成同一年之内的旱涝急转,比如今年就是这个情况。

王鹏飞介绍,今年春季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发生了大范围干旱,干旱程度与范围均高于历年同期。而进入8月份以后,内蒙古连续降了三次大区域大规模的雨水,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的旱情,同时也使得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中心由抗旱变成了防涝。

三次降雨分别发生在8月12日—15日、8月17日—19日、8月21日。

所以,既要防旱又要防涝,应该是内蒙古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06

未来,北方大部分省份的降水是增加的,南方的气温也是上升的,南方干旱尽管还不能定义为一种趋势,但个别年份个别区域发生干旱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北方应增强防涝意识,南方则要增强防旱意识

那么,“高温炙烤+南旱北涝”会成为新常态吗?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北方的降水是增加的,南方区域的气温升高是肯定的,因此以后北方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是较高的,南方发生类似今年这种高温炙烤的概率也是较高的;从降水的角度,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降雨带北扩”的趋势,但总体看,北方的降水量还是低于南方,应该还是“北少南多”的大格局,但不排除个别年份个别时间段里出现阶段性的南旱北涝的情况,南方的旱灾风险确实是存在的。

针对当下南方的高温干旱灾情,农业生产上的补救办法主要有三: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落实好深水降温、小水勤灌、流水散热等以水调温关键措施;缺乏水源的地区,通过机械、机井等提水送水,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喷施叶面肥、抗旱保水剂等;受灾较重甚至绝产的地块,适时补种改种红薯、杂粮等晚秋作物,适宜地区的中稻可割茬蓄留再生稻等等。

在浙江省淳安县屏门乡金陵村徐家庄自然村的高山生态旱稻田内,党员志愿者在浇灌稻田。

未来,考虑到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会逐步提高,还需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谋划,这个谋划就是:北方地区要增强防涝意识,不能总觉得防汛防涝跟北方没什么关系;而南方地区则要增强防旱意识,不能总想着自己身处鱼米之乡,难道还能缺水?也就是说,不管是旱是涝都要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

在北方增强防涝意识,需要逐步掌握防汛排涝能力,需要重新规划建设水利体系,让水利体系能灌也能排,甚至还需要重新规划土地,比如在土地里设置排水沟等;还需要适当推广抗涝品种,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抗涝栽培技术体系。

那么,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防旱意识该怎样增强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主任吕娟表示,针对长江流域伏旱频发的严峻形势,建议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包括合理建立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为核心的抗旱工程保障体系,合理补充完善包括中小型水库、引提调水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井等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体系,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建议,随着我国南方的干旱风险增加,南方地区也应该发展节水农业,目前,云南、贵州、四川、上海等地都有人在研究节水抗旱稻,这应该是南方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此外,相关科学家已经在水稻抗高温基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因为不同农作物在应对高温时有不同的临界温度,比如小麦在26℃,玉米在38℃,水稻在34℃,气温超过临界温度,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产。所以,水稻抗高温基因研究的突破,为以后培育抗高温水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从2021年开始,农业农村部门在新疆做抗旱玉米研究,我国玉米因旱灾造成的产量损失达20%以上,抗旱玉米也是一个顺应气候变化的选择。

所以,在南方培育推广耐旱耐高温品种,乃至逐步形成南方农作物的抗旱抗高温栽培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当然,防涝意识也好,防旱意识也罢,还需要在全社会普及气候知识及应对天气灾害的知识,包括市民和农民,包括干部和群众。最简单的,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指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的空气温度,不是指地面温度,有些文章经常拿地面温度特别是大中午晒透的地面温度来与预报温度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还有,应该是人工增雨,而不是人工降雨,在云层具备降雨条件的时候,通过打入特定物质以让更多的云滴凝结并变大,从而使得降雨量增加,这是人工增雨的原理,如果云层不具备降雨条件,人类是无法让天下雨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肯定会不断增加,顺应这种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建立起新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应对办法,这应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正路子!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