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河南“搓背村”:靠搓背搓出30个百万富翁

文章发布时间:September 27, 2007

【村情报告】
虞城县大杨集镇谢店村是全国有名的搓背村,距虞城县城40公里。

该村以前交通不便利,也没有什么能致富的项目。

贫穷的村民为了生计,只好出门干搓背的活儿。

如今,搓背村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该村近3000人中,有1000多人常年外出搓背,一年每人净挣两万余元,全村收入2000多万元。

如今,全村靠搓背产生了30个百万富翁,80多户村民建起了自己的小洋楼。

●“搓背师爷”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谢店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外搓背的村民春节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他们的“开山祖师”李友良坟墓前拜一拜,以示纪念和感谢。

据该村村支书葛战华说,搓背村的功臣李友良2005年已经去世。

新中国成立前,14岁的他开始偷偷摸摸外出搓背,是村里第一个外出搓背的人。

提起李友良和搓背村的“历史”,葛战华倒背如流。

全村靠搓背产生了30个百万富翁

14岁的李友良,先是在周口一家澡堂端茶倒水、抹桌扫地,但工钱少,不够吃饭。

而搓背工钱多,搓背工吃饭顿顿都有馒头,还能喝点小酒!

当时搓背一人才挣两毛钱,交给老板一毛多,剩下几分钱,也就够买几个馒头。

但在

李友良看来却比自己强上百倍。

于是他开始拜师学搓背。

出师之后,澡堂老板还把他当学徒看,发的工钱不多,还经常克扣。

手艺在身,李友良胆气壮了不少,过一段就辞了工。

之后,李友良到了商丘火车站附近一家澡堂,搓背赚的钱虽然不多,但李友良却很满足。

也就在那个时候,李友良学会了搓背的全套活计。

李友良每次回来都让邻居们纳闷:“穿得体面,出手大方,跟其他劳力回来就是不一样。

”看着李友良家盖起的砖瓦房,大伙儿总在一起琢磨:李友良到底出去干啥活儿了?最后,有几个村民找到他,在保证不跟其他人透露的情况下,李友良无奈地告诉他们:“去城里搓背去了。

”“搓背?那可是……”乡亲们话没说出来,李友良就接过话茬儿说:“有点不入流,可就是比种地挣钱。

”几个村民咬咬牙下定决心:“走,只要能挣钱就行!”

就这样,每年农闲时他们一块出去搓背,每次打工回家就跟别人说做生意去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李友良“搓背师爷”的身份渐渐公开,这时,他已经偷偷摸摸干了大半辈子。

●搓背村搓出30个百万富翁

刘文革不是谢店村人,却是谢店人带出来的。

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大杨集镇自家的洗浴中心柜台里收账。

大池、淋浴、桑拿、包间、休息大厅,他的洗浴中心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差。

这个洗浴中心是2004年初建成的,花了60万元,集洗浴、餐饮、住宿为一体。

刘文革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1991年,他开始了“搓背”生涯。

两年奔波后,刘文革攒了3万多元,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工钱很大一部分被澡堂老板及‘包堂老板’提走了”。

我为什么不能包一个澡堂带一班工人呢?他大致算了一下:承包一个中型澡堂,10个搓背工再加上理发、擦鞋等这类服务,除去承包费一个月能净赚1万多元。

1996年秋,刘文革在天津承包了一家中型洗浴中心。

2003年,刘文革承包了两个大型洗浴中心、六个中型洗浴中心,身家近百万。

2004年,刘文革回到家乡发展洗浴行业。

据村支书葛战华介绍,像刘文革这样的百万富翁,谢店村不少于30个。

●村支书担任“搓背协会”会长

百万富翁的致富效应,带动了整个大杨集镇。

大杨集镇17个行政村、60多个自然村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搓背了。

据镇政府的上报材料显示,今年,全镇外出搓背的人数超过8000人。

这些搓背工遍布江苏、西藏、北京、上海、湖北,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

如今,大杨集镇成立了“搓背协会”,谢店村村支书葛战华任“搓背协会”会长。

协会相当于一个中转站,所有的劳务输出都从这里经过;还相当于一个培训站,给搓背工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一个业务培训的平台。

协会成立以后,全国各地的澡堂老板都打来电话,跟我们要搓背工。

哪里待遇好,我们的人就往哪里去。

”葛战华高兴地说。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