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所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14日晚间成功撞击月球。但这并不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撞月,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1959年,苏联研制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飞行33小时后抵达月球轨道,但在着陆时坠毁。这是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人造探测器。此后,陆续有多个人造月球探测器撞击月球,但多数是探测器报废坠落后的无意之举。然而,也有一些月球探测器的撞月是经过周密设计的,它们撞月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探月,且撞月过程可以得到探测器绕月过程中无法探测到的宝贵信息。
本次印度探测器撞月,以及2006年欧洲航天局“智能1号”探测器撞月就带有明确的探月目的,前者主要是为月球车着陆选址,后者是为了探测月球深层物质成分。它们的接连撞月体现出人类月球探测正进入高潮期。而月球的物理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地球有重要影响,加之它资源丰富,这都是它吸引人类探测器前往的重要原因。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月球撞击探测器14日从“月船1号”探测器上弹出后,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向月球表面撞去。在接近月球的25分钟过程中,月球撞击探测器上的照相机不断对月球进行拍摄,利用这些图像数据,科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物质构成。更重要的是,这些拍摄数据有助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未来选择月球车的着陆位置。
欧洲航天局“智能1号”探测器曾于2006年9月撞向月球。正常情况下,撞击发生时尽管探测器的速度会达到每小时约 7000公里,但其垂直方向速度只有大约每小时70公里,因此探测器相当于在滑行。探测器在月球表面滑行一小段后与月球接触,从而溅起月球表面的岩石尘埃等,形成几公里宽的尘埃带,宛如“蝴蝶的翅膀”。而地球上的科学家借助高精度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对此进行了观测。通过对“蝴蝶的翅膀”的形态和运动进行光谱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原先在月球表面之下的物质构成。
此外,美国计划于明年初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器”,也携带月球撞击探测器,届时它将会撞向月球南极。科学家希望借助对撞击时扬起的尘埃的研究,发现水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