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格兰经济学家贝哲民(BenSimpfendorfer)在新著《新丝路》(TheNewSilkRoad)中给西方世界提出的警醒,最新一期《远东经济评论》(FEER)刊登了对该书的书评,指出目前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地区之间,相互的货物、人员和思想交流愈趋频繁,而这些交流往往是略过欧美而直接进行的,因此西方社会对此茫然无知,更别说能正确理解。
因此,贝哲民凭着自己在亚洲调研的经验,加上众多“非典型”的讯息来源(由阿拉伯文报纸到中国网民讨论区),剖析中国和中东阿拉伯世界之间千丝万缕又鲜为人知的政经连系,尝试让西方社会醒悟,直视正在东方发生的巨变。
而《新丝路》此一书名,正是贝哲民对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连系的一个意象的简称。他在书中追述,这种连系的加强大约始于2001年,因为“九一一”事件令阿拉伯人在美国成为不受欢迎人士,正巧当时的中国刚加入了世贸组织,变得愈来愈开放,双方正好一拍即合。
贝哲民指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不单在于经济、石油甚至GDP增长数字,更加重要的是以往在东西方之间频繁进行的思想(ideas)交流,现在逐渐转变成“东方与东方”的交流,而西方则被晾在一旁。
贝哲民在书中记载了自己的亲身观察,包括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义乌市场的活跃,以及中国商人在大马士革设立店铺,还解释了为何“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是女性”。他认为,这种民间的交流,再结合上政治战略层面的考虑–中国需要石油资源,阿拉伯世界需要与美国抗衡的势力–就令到中阿之间的关系在短短几年里突飞猛进。
然而,贝哲民也务求冷静客观,避免超离现实的设想。例如他提到,尽管中国现在已是中东石油的大买家,但由于阿拉伯社会对外来投资有严格规限,所以中国近几年对非洲大规模输出资金和人员的情境,不大可能会在中东重演。
除了实质的经贸交易,他还提到中国的“软实力”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影响。在此他也采用了很多人谈论的“中国模式”(ChinaModel)一词。但他指出,他不会像很多学者般幻想,认为中国已创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独门配方,其他国家可以“照办煮碗”抄袭。而事实上,“叙利亚官员在北京的座谈会上听到的忠告,跟他们从IMF处得到的没有两样。”
相较而言,贝哲民认为“中国模式”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的开放市场改革方向,活生生的成功例子比任何一个华盛顿阁员的说法都更具说服力;而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数字,也让其他发展中国家觉得“事有可为”;此外,中国的成功也在于能够设计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政策,而且务实得可以在碰壁时立刻修改路线。此种种都有助阿拉伯世界经济体进行正确的改革。
最后,贝哲民认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交往愈来愈紧密,对西方世界构成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社会层面。在谈及两地传媒业的篇章中,他指出中国和中东愈来愈习惯以中文或阿拉伯文互相沟通,而不再需要用英文。他在书中提出的重点,是西方有必要适应一个“很不一样”的世界–就是中国和中东这两个伟大古文明愈来愈重视对方,携手重新掘起,而西方对此丧失话语权,甚至连可以理解他们对话的人材都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