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山东泰安的新移民钟道昌先生,2006年1月19日在新市(Newmarket)骑着自行车,不幸被一辆汽车撞至重伤不治。
钟先生生前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移民后生活窘迫,来加拿大近一年了,还无力将妻儿接过来团聚,在这样恶劣的冬季,每天骑自行车到一间电子厂打工,做的是普通工人的工作。
钟先生的去世,不但是他本人以及他家人的不幸,同时也是我们所有移民的不幸,是我们华裔社区的不幸。
在哀悼逝者,同心协力帮助钟家的此时,我们应该检讨些什么呢?
移民路应量力而行
2005年的1月6日早晨,拥有清华大学精仪系硕士学位与人民大学MBA学位的许先海先生,在驾车上班途中遭遇暴风雪,由于汽车打滑不幸发生交通意外,送医院后重伤不治,于10号在新宁医院辞世,年仅39岁。
许先生身后遗下妻子、 一名六岁女儿及一名出生才两个月的儿子。
笔者至今记得,2005年1月10日上午,受许太太的委托,我与同事驱车到许先生女儿就读的学校,接上许先生的女儿往医院赶去,岂知当我们在医院一楼等候电梯时,手机传来了许先生已经去世的消息,那刻,当我们无言面对仍旧欢笑着的许家女儿,心如刀割。
同样是1月,时钟刚刚走过一年,又一位高学位人才,因车祸在加国再次失去生命。
这一连串的不幸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
许先生上班所用的汽车,是一辆两千多元买回来的二手车,这辆车在暴风雪中失控,汽车打滑至对面车道,不幸与另一辆车相撞,导致生命的逝去。
与许先生相比,钟先生更不幸,他因骑自行车,不幸被车撞倒,事后证明,驾车者没有责任。
两位高学历学者在加国遭遇不幸,应该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当我们的同胞决定移民之前,确实应该想清楚,假如你在中国有很好的科研条件,有很好的事业,像许先生,拥有两间名牌大学的双硕士学位,自2001年移民加国后,一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好屈身在一家家具店打工;而钟先生更是国内农业大学的教授,移民加国半年多,去世前在一间电子厂当工人,这样的遭遇,还需要我们说什么吗?
当然,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刚移民哪能那么快就找到对口工作?每个新移民谁不是这样捱过来的?话虽是这么说,但保护好自己总是必要。
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新移民一落地,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找工作问题,还有衣食住行,还有孩子就学。
我们应该告诉中国国内的同胞,不要被那些“刚来加拿大身上只有多少多少(自然是几百或一千)美元打天下”的英雄故事所迷惑。
没有一定的资金准备,在一定时间内,假如你不能解决好衣食住行,你就不要贸然起行移民加国。
我们试想:假如许先生有份高收入的工作,他可以买得起一辆经得起暴风雪折腾的汽车,又或者,钟先生不用在寒冷的冬天,骑着自行车上班,相信他们遭遇车祸的可能性会减少,至今仍可以与家人一道共享天伦。
量力而行,对于每一个想移民加国的同胞来说,力,除了指一定的财力外,更重要的,是你在事业路上的发力机会与余地,哪头更适合你,应该三思。
为家人应珍惜生命
据钟先生的好友介绍:钟先生来自中国农村,家境贫寒。
他不仅是自己妻子孩子这个小家的顶梁柱,还是其父母兄弟姐妹这个大家的经济支柱。
如今,这个经济支柱倒塌了,在社会保障远远不够完善的中国农村,整个家族因而陷于困境。
当我们读到这段文字后,我们想到了什么呢?相信每一个在中国读过大学的同胞都知道,大学里那些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同学,他们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完成学业,曾经历多少艰辛,忍受多少磨难,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为家族走岀贫困带来希望。
钟先生的不幸令支撑着钟家的这根支柱倒塌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我们在哀悼钟先生的同时,是否应这样问问自己:假如你珍惜你的家人,珍惜你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妻儿幼女为你付出的心血,你是不是要更加爱护好自己,爱护好生命。
因为在你的背后,有着他们对你的期待。
假若我们再理性些,我们是否应该提出:当你立足他乡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法规。
钟先生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位,是高级知识分子,移民加国后,完全有时间有能力了解和学习加国的法规,也应该知道冬天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危险,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
一位网人在论坛里这么说:“我刚到多伦多,也看不懂行人信号灯,很多司机或行人警告或提醒我,让我汗颜,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交通文明’。
我本人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为什么我的‘交通安全素质’这么差呢?如果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尚且如此,那广大的中国人呢?人家怎么看!!!”
这位网人只说到“面子”问题,即高学历的同胞却有着低质素的交通安全意识。
其实,面子不是最重要的,生命,你的生命,你身后家人的一生快乐与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有读者认为我不应该在此时提出这些问题。
但是,去年我们送走了许先海,今年我们送走了钟道昌,我们还不大声呼吁,难道这么做是负责任的?对得起逝去的同胞?
华人社区仅是后反应?
说华人社区后反应,好像有些不公道。
钟先生去世后,是他同在一间电子厂工作的同事sunny找到“多咨处”网站,发岀了寻找钟先生家属的请求;刚成立几天的“齐鲁同乡会”立即与济南市侨办取得联系寻找钟先生的家人,并且组成了“紧急小组”,发动捐款以及协助其家人处理各方面的事情;“多咨处”网站与本地民间自发组成的“中国移民紧急援助基金”机构联系,获得该机构协助的承诺。
农历新年前,笔者在采访“齐鲁同乡会”时获知,钟先生遭不幸后,他们曾向社区发出呼吁,但除了天津同乡会、普通话协会和“世界唐人街”组织找过他们,其他社团还没有任何反应。
赵平波先生在“多咨处”网发表了《帮助钟道昌家人,侨领该出面了》一文后,笔者再次采访“齐鲁同乡会”,获知此时已先后有“北京协会”的杨宝凤、“专业人士协会”的黄政、“新起点”的汤有志、还有“华咨处”的谭北鸿与“齐鲁同乡会”联系商量协助帮助钟家事宜。
至今,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去考究,究竟社团是因钟家的不幸还是因赵平波的文章而动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重要的。
毕竟,今天在为钟家奔忙的,已不是毫无经验,人单力薄的“齐鲁同乡会”。
在笔者发稿前,“华咨处”已发出了通知,为钟家设立捐款帐户,并寻求各方协助,加快钟先生家人取得入境签证,此时此刻,我们开始感受到社区的力量,尽管这远不足够。
透过这件事,我们所忧虑的,不只是华人社区的后反应。
我们更忧虑的,是随着更多新移民的到来,华人社区的不断壮大,但这个社群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包括一个强有力的基金,在突发危急事故发生时,有相应的救助支持。
或许有人会告诉我们:社区不是有个关怀救助公约吗?该公约规定了各个协会联动的一些细节,包括将救助责任落实到救助对象所应归属的社团上。
如许先海遭车祸,救助许家就由与许先生有关联的清华大学校友会与北京协会负责;此次钟先生事件,按照这个公约,因钟先生是山东人,则理所当然是由“齐鲁同乡会”负责。
这么说固然不错,但是,这种“谁家失火谁救火”的救助,能发挥多大的社区协助效应?假如我们的社区关怀救助公约真的是这么有效,那么“齐鲁同乡会”就不用为设立募捐帐号、为遗体认领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网上发出协助请求了。
假如又有人辩解:社区关怀救助公约仅是关心那些因突发事故造成不幸的家庭,对于生老病死还有交通事故这样的事情,社区关怀救助公约很难一一照顾,就此我们请问:同胞有难,草根家庭该由谁来协助呢?
笔者不赞同赵平波先生呼吁“侨领”出面解救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社区,不是侨领的社区,而是民众的社区。
假如有一天,社区要靠侨领的出面才能解救困难者,那么,我们的社区,将是个悲哀的社区,是个不幸的社区。
笔者期待社区各界透过钟先生的不幸,尽快拿岀个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许先海,然后我们等候了一年,我们现在再失去了钟道昌。
我们还需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救助公约?难道我们还能这样看着我们的同胞,看着一个个家庭在遭遇不幸之后东呼西奔吗?这张答卷,由谁答?(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