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闺蜜:颜宁在人情世故方面稍差一点很多人在保护她

文章发布时间:November 5, 2022

“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全职回国,协助深圳来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在11月1日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身着粉色上衣,兴奋地向世界宣告回国的决定,一时间占据各大社交媒体首页。很少有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如此高调宣告,演讲视频铺天盖地地在网上传播开来,掀起了不亚于她当年辞职赴美的舆论热度,许多人为之一振,激动不已。

这不是她第一次收获大众的欢呼和掌声,有时也不乏尖锐的批评和质疑。在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时,她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名噪一时。在清华的十年时间里,她的科研成果令人瞩目,在最权威的国际顶刊上发表了诸多论文,还在2016年被《自然》评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她离国赴美,受聘普林斯顿,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这样的咖位即便放眼美国众多教授也是“独一档”。由于正好落选中科院院士,颜宁也被舆论解读为“负气出走”,外界对此褒贬不一。不过几年时间,颜宁在美国当选两院院士,国内国外处境的“反差”之大再次引爆舆论场。

二十年多来辗转于清华和普林斯顿的颜宁,可谓是象牙塔里的“常住居民”,这回却“麻溜地”向母校普林斯顿递交了辞职申请,主动跳出舒适圈,努力实现人生的“第三个梦想”。但这次,她选择的既不是五道口,也不是新泽西(对她而言都再熟悉不过了),而是她口中的“梦想之都”——深圳。

“特别”是一种“特权”

许多网友最早认识颜宁,可能还是在2016年央视制作的系列节目《开讲啦》。在由颜宁主讲的其中一期节目中,因其长发飘飘和优雅的气质,以及主持人撒贝宁随口一说的“颜值”外号和二人的精彩互呛,收获了象牙塔内外一众迷弟迷妹,甚至被网友称为“科研女神”。

不过,对于舆论的褒贬,颜宁多年来一直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些声音。毕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所取得的诸多开创性成果早已足以向学术界证明自己的实力。

早在2014年,颜宁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就率领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没有任何海外经历的本土学生组成的团队,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攻克困扰国际生物学界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该成果正式在学术顶刊《自然》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科学界的关注,颜宁也因此在2015年同时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颜宁是特别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属于她的“特权”。

在2014年的清华毕业典礼上,颜宁受邀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当时她对自己的人生是如此评价的:“当我定义了(探索未知)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自由自在、自找麻烦、自得其乐,正是颜宁多年来的写照。

颜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作为一名主流的科研工作者处处展现出的“非主流”特质,而这无疑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反差感。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颜宁的这些特质让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科研工作者,从此对于这一群体的印象也有所改观——他们并不都是严肃、刻板的老学究,而是五光十色、多元包容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互联网资深的“冲浪选手”,颜宁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也偶尔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偶尔接受正儿八经的媒体采访,有时候现身在大学同窗及闺蜜李一诺的直播间中畅谈人生,又或者时不时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不平之事仗义执言,为女性群体的困境发声,公开追星并“安利”给朋友,甚至还会主动拉黑一些在她微博底下恶意评论的用户。

在诸多公共议题上主动发声,让人们刷新了对颜宁的印象,但这偶尔也让颜宁“引火上身”,例如“韩春雨事件”。2016年5月2日,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载了一篇有关“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相关技术媲美美国顶尖的CRISPR技术。而该论文的负责人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孱弱的硬实力与这一突破性成果形成了鲜明反差,多种因素令他一鸣惊人。

然而,不出三周时间,颜宁便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却遭到不少情绪高涨的网友的攻击。后来事情的走向证明,颜宁的质疑有理有据,而且是公开表示“观望态度”的首位圈内人。

最令人意外的是,有一次由于无法忍受大学同学在班群内的“阴谋论”发言,颜宁立即反呛回去并且“在通讯录上将他各种联系方式都删除了”。这种率性、自由,放在任何一个传统的学术“大牛”身上,都是难以想象的。在亲朋好友的眼中,颜宁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她的闺蜜李一诺在自述文中说,颜宁很天真可爱,也很纯粹,不受外界的干扰,而这正是她的特别之处。正因为这份天真与率性,颜宁才显得特别。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背后离不开家庭和学校长期以来对颜宁的宽容与呵护。在《人物》的一次采访中,李一诺直言:“颜宁可能在所谓人情世故方面要稍微差一点,因为这career(职业生涯)里边有很多人在保护她,很多人还是替她挡了很多东西的,也让她能够就是比较任性地去做她的事。”开明的家庭环境以及以学术论英雄的象牙塔,都塑造了她的这份“特别”。

时代的印记

在决定来到深圳之前的二十多年里,颜宁的人生全都围绕着象牙塔展开。从清华毕业后赴美读博,学成归国一举成为清华博导,而后又“归海”到普林斯顿任教。这种顶尖科研人才的跨国交流,在国力强盛、国家科研实力与日俱增的今天来看,似乎并不稀奇。但如果仔细考察时代背景,不难发现,颜宁的几段经历中既有大势所趋的时代动因,也有特立独行的个人特色。

在世纪交替之时,中国正迎来走向世界的新一轮高潮。无论是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入世”,还是成功获得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都标志着彼时的中国更主动、更积极、更深入地拥抱这个世界,融入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的浪潮通过无数的链条,最终传导到象牙塔中。在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留学潮,而美国是最主要的目的地。在颜宁和李一诺的自述中,颜宁本科时最初并未想着要出国深造,更未想过要从事生物学的科研工作,古灵精怪的她其实更想当一名记者。

不过在大学气氛以及闺蜜一诺的感染下,颜宁也自然而然萌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一念头,因此便随着一诺一同考托(托福,留学必备的英语考试之一)、申请博士。在读博期间,她才确立了自己“以学术为志业”的理想目标,因为“确实很好玩”。说来有趣,颜宁英文名中的“Nieng”实际上应该是“Ning”,原因是家长在报名时犯了糊涂,不小心写多了个“e”,才使得颜宁的英文名独具特色。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直到21世纪初,每100名出国留学生大约只有17人学成回国。在那个阶段,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基础科研硬实力仍旧相比美国落后许多,许多留美读博的学生索性就在当地找一份教职谋生。

因此,颜宁2007年回国任教在外人看来是一条“不够安全”的道路,因为没有任何前例可循。但从颜宁的自述来看,当清华向她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她“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作出了这个决定”。然而,正是以颜宁和施一公为代表的一批“海归”顶尖人才,引领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清华“如鱼得水”的颜宁却在2017年选择回到普林斯顿任教,于她而言,是想再次跳出“呆了10年的舒适区”,同时“扩展生命的宽度,体验在普林斯顿任教的感觉”。在那一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改善,以及基础科研硬实力的大幅提升,每100名出国留学生约有79人回国发展。

在这背景下,颜宁的决定再次令外界感到疑惑,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不过,颜宁“归海”的事实则佐证了一点,即中国新一代科学家以及本土诞生的科研成果,已经追赶上了国际前沿水平,并且受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可。

与深圳“一拍即合”

在开篇提及的那场演讲中,颜宁提到了自己的三个梦想,前两个分别是在清华和普林斯顿任教,颜宁已经相比正常情况下的学者提前了至少十年完成了这一目标。而第三个梦想,“希望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将会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她在演讲中说道。

过去二十几年,颜宁一次“归海”,两度回国,来到深圳追寻人生的“第三个梦想”。在她看来,深圳是一座“梦想之都”,而她,也即将成为这座城市里万千“追梦者”的其中一员。

从外部大背景看,时代的风向正在悄然改变。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令在美华裔感到不安,而疫情期间受到谣言煽动而频发的针对亚裔的政治性暴力事件更是引发他们的恐惧感,多种因素一并助推了海外顶尖人才回流中国的趋势。

2018年,美国启动了主要针对华裔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被审查者处境堪忧。最新的调查报告指出,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至少有1400名美国华裔科学家离开了原本工作的美国科研机构,转而到中国开展研究。

华裔人才回流中国趋势显现。与此同时,深圳也有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雄心壮志,希望将深圳医科院建设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深圳所追逐的这一梦想,正如颜宁在演讲中所说那样,二者“一拍即合”。

深圳大学副教授马春辉曾写道,作为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好,但产业规模比较小,与深圳市经济总量不成比例。2021年,深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589.60亿元,仅占战略新兴产业比重的4.8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9%,而且增长速度比较慢,2021年仅增长7.6%。

就基础科研方面而言,由于起步时间较晚,深圳基础研究目前仍处于加快战略布局的爬坡过坎关键阶段,而且相对于长三角地区,深圳医药产业相关的人才储备稍显薄弱,作为产业基础的人才、平台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纵观全国,当前国内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像颜宁、施一公这样的科技领军人才依然紧缺。

不过,深圳也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起步较早,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已呈现出“一核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集药品制造、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而且,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资环境,资金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未来的竞争终究还是关于“人才”的竞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一贯将“招才引智”放在首位,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从2011年开始,深圳启动“孔雀计划”,大规模、大手笔、成体系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而正是因为这份补贴,令深圳科研机构引进人才的薪资水平足以与海外高校一较高下,也因此大大提高了深圳的竞争力。

“深圳年轻,朝气蓬勃,它有无限可能”,这正是颜宁选择来到深圳的核心原因。有趣的是,颜宁的座右铭“行胜于言”(清华大学校训),与作为深圳精神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