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凯歌于周一(26日)造访多伦多,来宣传他在多伦多影展参展的作品“和你在一起”(Together),并在下午接受本报专访。
“和你在一起”由13岁天才小提琴手,被父亲从乡下带往北京学琴的故事为经,学琴过程所经历的亲情血泪、人性冲突、文化价值观、乃至个人选择为纬,所交织成的一幅感人小品。
陈凯歌在采访中不但介绍了电影,还对自己艺术家的本位及认知侃侃而谈。
以下为采访摘要:
记者(以下简称问):请您先简短介绍此次参展电影。
陈凯歌(以下简称陈):(沉吟)这是一个人间故事,写现代北京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情感的变化与冲突,我想是一个有关平常百姓生活的电影。
同时也反映变化的中国社会中,价值取向的冲突和个人选择。
问:电影中有什么讯息想传达给西方社会?
陈:我们曾共有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我们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西方讲究的是以个体为本,我们强调家族血亲关系。
但是亚洲却已经或多或少的西化,所以这部电影能让人重温我们的文化和情感,对亚洲人或中国人来说应是很好的享受,对西方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问:电影中男孩在大城市中的体验的文化冲击,似乎反映了华裔小留学生留洋的现象,也很能引起共鸣。
这是偶然?或是特意营造的主题之一?
陈:我喜欢你说的这个话,其实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而且是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成长,而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少年与成年人的一场战争。
其实小孩乃是很有反叛性的,很大程度来讲他所做的一些决定是用感性的,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我总是说,小孩子做事是把游戏当人生,大人做事是把人生当游戏。
问:本片以个人主义做故事体材,会让人去深刻想像背后的意义,和过去的霸王别姬比较,说故事的方式相当不同,您比较喜欢哪一种方式?
陈:霸王别姬是一个线性的故事,其实你可以看到虽然它非常吸引人,但它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题。
剧中人成长,不断变化演进。
和你在一起”叙事方式上很不一样,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它有一个很具体而明确的任务,那就是要来北京、在北京会发生什么、一步一步去推动,最后导致一个与原先故事轨迹相违背的结局。
问:您如何替自己第五代导演的身分定位?
陈:其实到现在我都没有太强烈的定位的感觉。
这个工作是一种感性。
我一直告诫我自己,不要跟生活的真实状态失去联系,因为这是非常容易发生的问题,所以我可以说没有把自己“抬起来”或“供起来”,崇尚朴素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希望这样能保持感性的创造力。
大家都能看出这部片和我以前的作品不大一样。
而我个人感觉是在一种自在、轻松的状态下拍摄的。
问:会不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产生?
陈:我想会的,但我希望自己拍的电影不会是冷涩艰深,否则太孤芳自赏。
电影严格讲应该令到观众倾心相许。
另外我也仍想拍一些有我自己主见的东西。